助力赤坑砂仁“融湾出海” ——记广东省、广宁县两级人大代表冯惠容
作者:程科明 编辑:崔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11
在群山环绕的广东省广宁县赤坑镇雅韶村,有一位“新农人”,也是一名生活和工作在基层的人大代表,她把群众的期盼化作履职的动力,用多年的坚守,在山间林地写下了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从最初帮助村民解决砂仁种植技术难题,到努力对接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再到积极建言献策并推动砂仁产业发展,每一步都凝聚着她对山区群众的深情厚谊。她就是广东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广宁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冯惠容。
进站履职:深山里的民情日记
每逢单月10日是村人大代表联络站接待活动日,有她到来,雅韶村代表联络站显得格外热闹。
“路通才能财通,进入基地那条路被大雨冲烂了,得修好啊”
“没有网络可不行,我们的砂仁直播是在基地做的,粉丝投诉信号不稳定”
……
每次到村人大代表联络站接待选民,她用笔记本快速记录着村民的“心声”,每行每句都记着农户的期待和诉求。
自当选省、县人大代表以来,冯惠容始终心系群众,为此,她多次深入山间林地调研,与种植户一起劳作。
晨雾未散时,冯惠容已踩着露水一头扎进砂仁地和其他种植户一起打理砂仁。深山里大家一边忙碌也一边笑谈着解解闷——
“容姐,我们这砂仁好是好,可外人哪知道啊?”“我们的砂仁在外面没什么名气,卖不了好的价格”……
这些话像一根刺,扎进冯惠容心里,她沉默了。
省人代会召开在即,她要带着最新出炉的砂仁干样本和乡亲们的嘱托赴会。乡亲们有一个心愿,就是让“名不见经传”的赤坑砂仁能够有机会走出大山,走向大众,让赤坑砂仁“见世面”。大家把这个愿望寄托在冯惠容身上。
大会期间:小插曲与大构想
转机发生在去年冯惠容参加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时的一个“小插曲”。
当时,同在肇庆代表团有一位代表肠胃不适,冯惠容看见他难受的表情,马上抓出几粒砂仁干让他直接嚼服。
“我当时半信半疑,这能行吗?已用过几种药效果都不明显,我就试试吧,没想到过了不太久,我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那位代表难掩心中的小激动,显然被这几粒小小的“砂仁”如此神奇的效果折服了。
有心栽花不香,无意插柳成荫。这次“赤坑砂仁‘临危受命’帮助代表走出‘囧’境”的小插曲,无意间成了这次大会会场外的一段“佳话”。事情传开,与会的代表对砂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争相向冯惠容“取经”,赤坑砂仁也因此在省人大代表中“圈粉”,村民们让赤坑砂仁“见见世面”的愿望也走出了“第一步”。
就在那次人大会议上,肇庆代表团审议省政府工作报告时,冯惠容谈了她的“大构想”:结合推进乡村产业振兴,通过引导村民扩种砂仁,引进客商资对砂仁进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效益。同时提出相关意见建议。
不忘初心:为民代言,持续推动
冯惠容也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她的努力下,雅韶村成立了“祥景种养专业合作社”,带动一批农户参与种植,并联合农技专家开展种植技术培训,推动砂仁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在冯惠容的影响下,赤坑砂仁种植规模上取得重大“升级”,截至2025年,赤坑镇拥有6家砂仁专业合作社,全镇专人管理砂仁约1万亩,年产量鲜果约3000吨,产值达1.4亿元。另有约1.8万亩老旧砂仁地待复壮。
然而,村民们都意识到,当地虽然盛产砂仁,但由于缺乏技术和销路,种植户收入一直不高。于是她综合大家的意见,决定为大家“代言”,在广宁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出“县统一制定砂仁种植、加工标准,引导农户、企业按标准生产,提高产业化水平,提升广宁砂仁的品牌知名度”的建议。具体来说就是希望县政府组织专家团队深入调研,结合赤坑砂仁的生长特性和品质特点,制定了涵盖种植环境、栽培技术、采收加工等全流程的地方标准。在提升品牌知名度方面,支持农户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推介会,帮助向外界宣传赤坑砂仁的独特品质和营养价值。
在县人大常委会的积极推动下,冯惠容的建议得到了广宁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肇庆市供销合作社的有力指导,“甘培霖”已开发了“砂仁酒”“砂仁足浴包”“砂仁红茶”“砂仁蜜糖”等一系列产品,依托肇庆供销优农覆盖粤港澳大湾区的35家土特产直营门店以及“供销优农”线上平台,线上线下推动砂仁“融湾出海”。
山风依旧裹着砂仁的辛香拂过群山、吹向大地。作为人大代表的冯惠容,她的脚步依然没有停歇:在基地里传技术、在村间里听民意、在市场里搞营销……省人大会议即将再次召开,她的行囊里,除了精心准备的砂仁深加工产品样本,还有那本“歪歪扭扭”的写满了村民们的期盼的“民情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