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省市人大>

从“大处着眼”到“细处破题”的温州解法

作者: 编辑:赵佳敏 来源:浙江人大 发布时间:2025-09-15

站在温州获得地方立法权10周年的时间坐标上,回首望去,法治温州的建设之路清晰如绘。十年来,浙江省温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全力服务发展大局,立足温州本土实际,打造出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切实可行的立法成果。时至今日,已在城乡建设与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基层治理四大领域实现立法全覆盖,共制定地方性法规28件、修改修订各1件。

“全国首创”涌现

从营商到治理的破题之路

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先发地,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视为“宝贵的财富”。当“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成为全国关注的时代命题,敢为天下先的城市再次拿起了“先行先试”的笔。

作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的全国首个试点,温州不满足于实践探索,更要把经验提炼成可复制的“标准答案”——《温州市“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促进条例》的出台,让“两个健康”从实践探索跃升到制度保障的新高度。其中,“亲清政商”“规范引导”章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高度的首创价值。

立法创新的红利不仅惠及市场主体,更渗透到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作为全国首个“镇改市”,龙港市蹚出了一条改革新路。为破解传统法治框架下的乡镇(街道)行政职责在龙港出现缺位的难题,全国首个规范“市管社区”的地方性法规《龙港市社区治理条例》应运而生。条例实施以来,90%以上的基层矛盾在社区“就地化解”,助力GDP增速迈进全省前五,这座曾经的“农民城”,如今焕发着“新都市”的活力。

漫步温州立法长廊,创新亮点不胜枚举:全国首部聚焦民营企业与科技创新的《温州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全国首部促进青年发展的综合性地方性法规《温州市青年发展促进条例》、全国首部商业秘密保护专门立法《温州市企业商业秘密保护规定》……这些带着“全国首创”“全省率先”标签的法规,共同勾勒出温州立法的鲜明特质。

温州的立法创新既有“大格局”,又有“小切口”。《温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给电动自行车头盔佩戴、斑马线低头看手机等行为“划红线”;《温州市危险住宅处置规定》以短短十条篇幅,破解了D级危房应急、解危措施等环节的制度梗阻;《温州市生态环境服务机构管理条例》设计的样品统一识别标识、同步音视频及档案保存的追溯机制“组合拳”,有效解决了生态环境服务“弄虚作假”顽疾……

温州用一部部特色法规铺就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为地方发展和地方治理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立法智慧”和“立法方案”。

把非遗写进法规

文化传承有了“铁规矩”

永嘉昆曲是温州现存最古老的地方传统戏剧种类。2024年7月1日,《温州市永嘉昆曲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条例专注细分剧种领域保护、传承与发展,针对永嘉昆曲保护工作系统性不足、特质化不彰、创新性不强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具体要求。

从舞台上的水袖翻飞,到山野间的廊桥卧波,温州立法守护文化瑰宝。2020年12月,《温州市泰顺廊桥保护条例》经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这是温州获得地方立法权后,首部涉及历史文化领域的立法项目,也是全国首个廊桥保护专项法规,既强化廊桥实体的刚性保护,更注重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无形传承”。

法治护航下,廊桥传统营造技艺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开创了中国非遗名录转换的先河。

如今,这份文化立法清单仍在不断拉长:江心屿、明清海防遗址、瓯塑瓯绣瓯窑等保护已被列入立法规划。同时,朔门古港遗址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矾矿工业文化遗产保护、龙舟管理等专题调研持续推进,一张立体的文化保护法治网络正助力温州加速打造新时代文化新高地。

开门立法“接地气”

儿童也能“提建议”

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当孩子们在公园里追逐嬉戏时,一部与他们成长息息相关的法规正式走进温州大街小巷。《温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促进条例》的施行让“儿童友好”从理念变为城市治理的日常实践,其中还藏着一段不一样的立法故事。

2024年6月,11位儿童观察团的小朋友坐在立法专家身旁,用清脆且认真的声音提出自己的想法。“大人的共享单车到处都有,带儿童座椅的却太难找了。”“乡下的游乐场太少了,能不能多建几个。”……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孩子们的建议被一条条记录,最终化作条例中温暖的条文。这场邀请儿童参与立法的举措,正是温州“开门立法”的实践。

在温州,立法从来不是案头的“纸上文章”,而是遍布城乡的“民生对话”。200余个代表联络站和60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将普通百姓的声音源源不断地汇入立法程序。

鹿城区五马街道的“五马议事坊”便是其中的典型。议事坊坐落在商贸繁华、人口密集的老城区,总能收集到最鲜活的民声。市民王文变至今还记得在这里参加《温州市物业管理条例》修改调研座谈会时的场景:“当时就是发了几句‘牢骚’,没想到真的写进了法规里。”从那以后,他成了议事坊的常客,“这里的每句话都有人听,每个建议都有回音”。

数字化浪潮下,温州的民主立法添了“科技翅膀”。“立法e点通”“基层单元应用”等数字化场景打通了代表、群众参与立法的路径。

专业力量的加持让科学立法更有深度。温州地方立法研究院提供法规起草、辅助审查、评估等服务。地方立法专家库的“智囊团”提供专业论证……多方合力,让每一部法规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十年立法实践,温州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理念深植于城市发展的基因中,“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社会参与”的立法格局日益成熟。未来,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以开门立法的姿态凝聚民智,用高质量立法护航改革发展、守护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