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理论实践>

学好用好代表法 更好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作者:吴江波 编辑:白丹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15

2025年3月11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的决定》。新修改的代表法,对于更好地支持和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发挥作用,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对于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强化人民当家作主的法律保障具有深远意义。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深入学习、认真贯彻、全面实施代表法,用高质量代表工作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强化政治担当

筑牢代表履职根基

新修改的代表法新增并强化了对代表履职的政治要求,明确了代表在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职责使命,完善了代表权利义务有关规定。

贯彻实施好代表法,要坚持以“学”为先。新修改的代表法回应了实践中的新问题,如代表联系群众的广度深度、履职监督的刚性等,对代表履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进一步规范了代表履职行为。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把新修改的代表法纳入常态化学习内容,通过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等方式,做好贯彻实施代表法的专题辅导和自主学习,使人大工作者站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用心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对代表工作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新要求,准确把握好贯穿其中的精髓要义、使命担当、为民情怀,更加熟悉法律条文,提高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思想上清醒、政治上坚定、行动上一致。

贯彻实施好代表法,要坚持以“干”为要。以问题导向定“干”的方向,让履职更精准,如,针对“联系群众不深入”的问题,可通固定联系点与动态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定期深入社区、企业、田间地头,及时了解、跟踪解决群众反映的就业、教育、养老等急难愁盼问题。以闭环思维抓“干”的成效,让履职有反馈,如,针对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要跟踪办理全过程,办理结果及时向群众反馈。以能力提升强“干”的底气,让履职有水平,如,通过参加专题培训等掌握调研技巧、议事规则、群众工作方法。以自我约束守“干”的底线,让履职有规矩,如,自觉接受选民监督,对选民提出的批评建议虚心接受、认真改进,守住法律红线和道德底线。

密切“两个联系”

提升代表履职实效

新修改的代表法拓展和深化“两个联系”制度机制,明确了国家机关联系代表的原则要求,进一步完善了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人大常委会联系代表制度及“一府一委两院”联系代表制度。

要以规范化为基础,不断提高代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水平。进一步密切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让“联系”有章可循。一是明确联系对象,避免“大水漫灌”。如,根据法律要求,代表应结合自身职业、专业特点,聚焦选区或选举单位的重点群体如农民工、小微企业主、老年人等,开展定向联系、定期走访,针对性回应群众诉求。二是创新联系方式,破解“时空限制”。如,在传统走访、座谈交流基础上,运用数字化手段,实现“线上随时联、线下精准办”,对于一些较为复杂问题,在线下调研基础上,通过组织线上恳谈会,既扩大参与面,又确保问题摸得实。三是强化成果转化,防止“联系空转”。如,对收集的诉求分类梳理,属于局部问题的,协调相关部门现场解决,属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以及政府工作中带有共性的全局性的问题,形成代表议案建议进行交办,做好建议的跟踪督办,定期向群众反馈进度,让群众看到“联系有结果、发声有回应”。

要以服务化为导向,支持和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发挥作用。进一步密切人大常委会与人大代表的联系,为代表履职“搭台赋能”。一是健全常态化沟通机制。如,常委会定期向代表通报党委、政府重点工作和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让代表知情知政。对代表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民生实事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可通过组织专题座谈与现场视察,邀请代表直接与政府部门对话。二是精准化服务保障。如,为企业代表协调履职时间,与企业约定“代表履职优先假”;为无固定收入代表提供误工费、交通费等补贴支持,让代表履职无后顾之忧。三是强化履职培训与激励。如,结合代表履职能力短板,开展靶向培训,建立代表履职评价激励机制等,营造比学赶超、担当作为的良好氛围。

优化建议办理

激发代表履职热情

新修改的代表法保障代表依法提出议案和建议,完善了议案建议的办理机制,有利于提高议案和建议办理工作质量,更好地发挥代表作用。

要注重代表建议的源头质量,让建议“提得准”。一是强化选题引导。如,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民生痛点,引导代表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进行深入思考,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二是借力数字赋能。如,依托代表履职平台,整合政务数据、民生热点等信息,为代表提供“数据查询、案例参考”支持,让建议既有“民意温度”又有“现实依据”。三是提高撰写质量。如,为代表提供建议撰写相关指导,明确需包含“问题现状、原因分析、具体对策”三要素,对模糊建议提前沟通完善。

要优化代表建议的办理流程,让衔接“走得顺”。一是分类精准交办。如,按领域、紧急程度、涉及范围等对建议进行分类后匹配承办单位,对需跨部门办理的建议明确牵头单位和协办单位责任,避免“踢皮球”;由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与相关单位提前沟通,确保交办“不偏差”。二是简化办理环节。如,对当下可办的建议,推行快速响应机制,要求承办单位规定期限内反馈解决方案,明确办理时限。三是强化跟踪反馈。如,依托数字化建议办理跟踪系统,由承办单位及时上传阶段性佐证材料,便于代表随时查看建议办理进展和人大常委会的在线督办工作。

要坚持代表建议的目标导向,让结果“落得实”。一是分类施策抓落实。如,对能短期内解决落实的,明确办结时限和量化指标,对需长期推进的,制定阶段目标清单,结合工作实际定期向代表和群众公开进展,对暂不具备条件的,需书面说明原因及未来推进计划,争取代表的理解。二是群众评价促落实。如,将建议办理成效纳入民生实事评价体系,邀请相关群众代表对办理结果进行评价,促进承办单位真办实办。三是长效机制保落实。如,推动“一案一策”向“一类一治”延伸,对代表多次提出的共性问题,要求承办单位从“解决个案”上升到“建立机制”,推动形成政策文件或长效措施,从而避免代表建议“年年办又年年提”,通过代表建议办理的实际成效不断激发代表履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