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通城的三鲜豆皮
作者:张晓勇 编辑:林娜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15
在武汉这座充满烟火气的城市里,老通城三鲜豆皮宛如一颗璀璨的美食明珠,闪耀在岁月的长河中,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回忆。每当那熟悉的香气飘来,我的思绪便不由自主地飘回童年时光,那时,老通城的豆皮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记忆深处最温暖的印记。
记得小时候,每次到武汉探亲,母亲总会牵着我的手,穿过巷弄里氤氲的雾气,走向吉庆街的老通城。那时的老通城门前总是排着长队,人们操着地道的武汉话,笑着谈论着豆皮的美味。我踮着脚尖,望着厨房里忙碌的师傅们,他们手中的铁锅仿佛有魔法。将绿豆粉、面粉加水调和成糊,在锅中旋转摊成一张薄如蝉翼的皮子,鲜鸡蛋液倾泻而下,瞬间裹住豆皮,在热气的氤氲中凝固成金黄的模样。糯米在蒸笼里冒着热气,颗颗晶莹饱满,与鲜笋、鲜虾、青豌豆、红萝卜丁、香菇丁、豆干丁一起,在锅中翻炒出诱人的香气。香葱被细细切碎,撒在馅料上,猪油的醇香混着食材的鲜味,在空气中弥漫,勾得我肚子咕咕作响。
排到我时,师傅笑眯眯地撒着葱花,那豆皮正在铁板上煎得滋滋作响,边缘微微卷起,金黄酥脆的外皮裹着软糯的糯米和丰富的馅料,被利落地切成小块。我迫不及待地接过一份,滚烫的豆皮捧在手心,咬一口,酥脆的豆皮与糯米的绵软在舌尖交织,鲜肉的醇厚、鲜笋的清脆、鲜虾的弹嫩、青豌豆的清甜、红萝卜的爽口、香菇的浓郁和豆干的豆香,层层叠叠地涌来,最后,猪油的润泽与香葱的鲜香在唇齿间萦绕,仿佛将整个武汉的市井烟火都浓缩在了这一方小小的豆皮之中。母亲忙不迭地叮嘱:“慢点吃,小心烫。”可那美味让我根本停不下嘴。
后来,我渐渐知道,这小小的豆皮背后藏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原来,老通城的前身是“通城饮食店”,创办于1929年。1936年,“豆皮大王”高金安对豆皮进行了大胆革新,将豆皮改为荤豆皮,专做“三鲜豆皮”,从此老通城的豆皮名声大噪。1958年,毛主席两次亲临老通城,品尝了三鲜豆皮后,称赞道:“豆皮是湖北的风味,要保持下去……你们为湖北创造了名小吃,人民感谢你们。”此后,老通城的豆皮更是声名远扬,当时不仅众多国家领导人品尝过,甚至一些外宾都慕名前来,老通城的师傅们曾为他们献过厨艺。那时的我,懵懂中感到一种自豪——原来我手中这份平凡的小吃,竟承载着如此厚重的历史与荣光。
如今,再次走进老通城,熟悉的香气依旧,师傅们的手艺依然精湛。站在柜台前,看着他们熟练地调糊、摊皮、铺蛋、填馅、煎烙,仿佛穿越时光,回到了童年那个排队等待的清晨。咬一口豆皮,那记忆中的味道瞬间唤醒心底的暖流,童年的画面在眼前浮现:母亲温柔的笑容,巷弄里喧闹的人声,铁锅中升腾的热气,还有那份对美味的纯粹期待。原来,老通城三鲜豆皮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它是武汉的味觉符号,是岁月的见证者,更是无数武汉人心中永不褪色的乡愁。
老通城的三鲜豆皮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制作工艺,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师傅们的匠心。选料时,对食材的产地和品质严格把关,云梦的糯米、随州的香菇、南昌的鲜笋、新鲜的前胛肉等,都是制作豆皮的上乘之选。制作豆皮的皮时,将脱壳的绿豆、糙米加上少量的糯米混合浸泡四小时,再磨成细腻的米浆。
煎制时,师傅们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和娴熟的技艺,将米浆均匀地摊在锅中,迅速转动锅具,让米浆受热均匀,形成一张薄而均匀的皮。接着将搅匀的鲜鸡蛋液均匀地淋在豆皮上,待其受热凝固,犹如套上一层金黄色“外衣”之后,迅速颠锅翻面,铺上蒸熟的糯米,糯米上面再撒一层精心炒制的各式馅料,最后沿锅边滑入一勺猪油,随着“滋滋”的声响,香气瞬间弥漫开来。
吃着这美味的豆皮,我不禁感慨,老通城的三鲜豆皮,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武汉的一张文化名片,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记忆。它见证了武汉的变迁,也陪伴着一代又一代武汉人成长。
无论是清晨忙碌的上班族,还是悠闲的老街坊,一份热气腾腾的豆皮,就能开启他们美好的一天。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温暖着普通人的日常,让每一个品尝它的人,都能在舌尖上触摸到武汉的魂,在回忆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烟火人间。
离开武汉时,我特意打包了几份老通城的三鲜豆皮,想带回去给母亲再度品尝。在我心里,这不仅仅是一份久违的美食,更凝聚着我和母亲对武汉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深的眷恋和景仰。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