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县乡人大>

连云港市海州区:推动人大代表闭环督事制度全域覆盖 从“会场”到“现场” 全年在线解民忧

作者: 编辑:赵佳敏 来源:江苏人大发布 发布时间:2025-09-16

“路灯亮了,孩子们下晚自习回家就安全多了,感谢人大代表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浦南镇樱花小区老党员武大爷看着小区外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今年年初,武大爷向在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接待选民的区人大代表李蹊反映了郁林中学门前路灯损坏、学生摸黑回家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随后,一场围绕路灯修复的“代表闭环督事”行动迅速展开,从建议提交到路灯点亮,仅用一个多月,这是海州区人大代表闭环督事制度为民解忧的生动写照。

“人大代表来自群众、扎根基层,是民意的‘传声筒’和督办的‘主力军’。但过去代表履职多集中在人代会期间,闭会期间作用发挥不充分,‘督事’缺乏制度保障。”海州区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负责人表示。针对这一问题,海州区全面推行“人大代表闭环督事制度”,从2024年试点到2025年全域覆盖,“人大代表闭环督事制度”已在海州区19个镇(街)全面推行,织就一张“民意收集—精准督办—成果转化”的代表建议常态化处理反馈闭环,让人大代表闭会期间履职有了更有力支撑,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海州密码”。

为民办实事

点亮民心的“路灯”

在海州区,一盏盏路灯的点亮,一个个民生难题的解决,正成为人大代表闭环督事制度为民办实事的生动注脚。

“水渠倒塌没法灌溉,庄稼要干死了。”今年年初,海州区新坝镇大穆村村民通过代表接待日活动向镇人大代表赵健反映问题。随即,《关于解决大穆村灌溉水渠年久失修问题的建议》交到镇人大主席团。镇人大邀请镇住建部门、村党支部书记、村民代表现场论证:专家用无人机测绘确认水渠存在损毁,导致周边200余亩农田灌溉中断。经过讨论,形成“由镇住建部门牵头,大穆村村委会协助修理,一个月内完工”的工作方案。

“闭环督事制度实施以来,我们审定的8件督事事项,都是群众反映最集中、对发展影响最大的问题。”新坝镇人大负责人说。

全区19个镇(街)全覆盖的“标准化代表之家”,以及“流动人大代表联系点”等线下阵地,如同一个个为民服务的窗口,全年接待选民千余人次。同时,“海州督事”小程序等线上平台,与12345热线平台的协同机制,构建起“三维立体”收事网络,让民意收集更广泛、更便捷。

走进海州区路南街道代表之家,一楼是“民意速办窗口”,群众当场反映问题当场登记;大厅则是“数字人大代表之家”,实时显示全街道督事进度;二楼是“代表之家接待室”,定期召开部门协调会。“群众反映问题、代表提交建议、部门落实办理都在这里高效衔接。”人大路南街道工委负责人说。

这种功能升级在海州区比比皆是。海州街道“代表茶座”架起人大代表和群众互动的“连心桥”,群众通过闭会期间代表建议解决“夜市管理”“社区文化活动”等问题10余件。新浦街道在社区设立固定议事点,每月组织代表和群众面对面协商,聚焦民生热点,2025年上半年解决社区环境整治、停车难等多个问题。

通过闭环督事制度,海州区人大聚焦民生痛点,精准发力,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入手,解决了一大批民生问题,真正把实事办到了群众心坎上,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人大代表为人民的担当与作为。

闭会期间履职

从“会议代表”到“全年在线”

海州区人大代表闭环督事制度,激活了代表闭会履职的“动力源”,让人大代表实现了从“会期为主”到“全年在线”的转变。

2024年,海州区在板浦镇、新南街道启动代表闭环督事工作试点。板浦镇的“网格督事”依托人大代表“家站”等载体,划分网格,成立代表小组,建立起“网格发现—代表上报—镇人大交办—全程督办”机制,试点期间网格问题解决率大幅提升。新南街道的“三评机制”形成多层次闭环管理,通过督事小组自评、人大工委复评、群众代表终评,有效提高了代表闭会期间履职参与率和建议办成率。

制度推行后,海州区人大代表履职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从“被动接访”转向“主动下沉”。全区建立“代表进网格”制度,每位代表在网格内固定联系3—5户群众。海州区人大代表、浦南镇新建村党支部书记卢旭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当代表,主要是开会期间提提建议;现在当代表,每天都要走村入户,群众的事就是我的事。”

代表的履职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从“经验驱动”转向“专业赋能”。海州区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基层治理实务”“法律知识”等培训,让代表们提出建议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更强。海州区人大代表、律师张强在“代表夜访”中,利用专业优势解决了某小区物业合同纠纷,组织“法律沙龙”解读民法典,促成双方重新签订服务协议,真正成为闭会期间建议的“解题人”。

如今,在海州区,人大代表们在闭会期间活跃在基层一线,走街串巷收集民意,深入现场督办项目,用实际行动诠释人大代表的职责与使命,让代表的力量在基层治理中持续发挥。

完善提升机制

从“试点经验”到“制度品牌”

海州区人大代表闭环督事制度,从试点探路到全域覆盖,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海州密码”。

海州区以镇(街)人大为枢纽,通过“收集—确定—交办—督办—评估—转化”全流程闭环,推动问题解决,而“群众说了算”的评估机制,是海州闭环督事的“最后关卡”,让办理结果经得起检验。

6月,海州区朐阳街道“河畔花城小区飞线充电隐患排除”项目迎来终评。督事小组邀请10名群众代表实地查看:小区在1、3、4号楼下新增7组充电桩,缓解了居民电动车充电难题。群众现场填写《满意度测评表》,10份测评表全是“满意”。“以前评价是‘走过场’,现在是‘动真格’。”河畔花城居民李大姐点赞道。

通过“个案解决”到推动“长效治理”,是闭环督事制度成效的进一步延伸。浦南镇将路灯管理要求写入工作规范,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新南街道在全街道无物管小区推行物管自治小组……从“治已病”到“防未病”,成果转化成为海州闭环督事的“升华之举”。

闭环督事制度带来显著成效,实现平台、代表和机制的全方位蝶变。海州区人大常委会坚持“顶层设计+基层创新”相结合,鼓励镇(街)因地制宜探索新载体、新机制。制度实行以来,全区涌现出7项特色创新做法,这种“允许试、鼓励闯”的氛围,让闭环督事制度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目前,海州区通过闭环督事制度推动落实闭会期间代表建议100多件,其中“老大难”建议占比28%。

“闭环督事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我们将持续以制度保障为基,把群众需求记在心上,用行动回应人民期盼,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海州这片土地上焕发更蓬勃的生机。”海州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邵晓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