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省市人大>

以监督之力,绘就全民健身新图景 ——浙江省嘉兴市人大常委会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侧记

作者:王琴 编辑:赵佳敏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16

夏日的嘉兴,在公园绿地、健身场馆、学校操场,处处可见人们运动的身影:跑步爱好者迎着晨曦在绿道上矫健前行,篮球少年在球场上挥洒汗水,市民带着孩子共享运动时光……一幅全民热爱运动、追求健康生活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这也正是《嘉兴市全民健身服务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两年来的生动写照。

浙BA嘉兴赛区比赛现场

在全民健身热潮的背景下,浙江省嘉兴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一方面完善法规体系,为全民健身筑牢制度根基;另一方面强化监督检查,持续提升健身服务质量;同时推动形成监督闭环,切实夯实健身管理实效。嘉兴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助力绘就这座城市的健康活力新图景。

嘉兴市举办行走大运河健身活动

出台法规,让健身保障“强”起来 

“健身设施在哪儿建?”“谁来组织健身活动?”“如何科学提供健身指导?”随着全民健身热潮升温,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市人大常委会着手破解这些难题,决定制定一部专门的地方性法规,为全民健身提供法制之力,推动加快建设现代化体育强市,构建优质均等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立法过程中,一场场“接地气”的征求意见会在嘉兴各地召开。在南湖区南湖街道,社区大妈在座谈会上提议:“我们跳广场舞缺固定场地,能不能在条例里写一写,在小区周边多建一些健身场所?”在嘉善县企业园区,年轻工人建议:“白天上班忙,晚上才有时间去开展体育锻炼,最好能有专业教练指导。”学生家长们纷纷建议:“加大学校运动场地开放力度,这样带着孩子一起运动健身就更加方便了。”这些来自基层的声音,都被揉进了《嘉兴市全民健身服务保障条例》的条款里。2023年5月1日,这部浙江省同级城市首部全民健身条例正式施行——它要求健身设施布局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让场地建设有章可循;明确镇街道要设专人负责全民健身工作,让基层健身活动有人组织;还规定要建立体育指导员队伍,让科学健身有专业支撑。

条例出台后,推动市政府部门出台了《嘉兴市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实施计划》《嘉兴市本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嘉兴市级体育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如今,在嘉兴,新建小区必配健身设施,乡镇全民健身中心加速落地,就连旧厂房也变身“运动空间”——“纸上条款”正变成市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健身福利。

《嘉兴市全民健身服务保障条例》普法宣传

强化监督,让健身服务“优”起来 

全民健身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的大事,条例实施效果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在条例实施两年后,市人大常委会以执法检查形式对条例实施情况开展全方位“体检”。此次执法检查紧扣群众需求,把政府履职、设施建设、开放共享、服务保障等群众最关心的问题,都纳入“检查清单”,构建起“点上深查、面上覆盖、上下联动”的立体检查网。

嘉兴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条例贯彻执行情况检查

2025年6月至8月,当暑气渐浓,嘉兴市人大常委会组建的执法检查组也开启了一场有温度的“民生体检”。检查组的足迹遍布全市各地,用实地调研、座谈交流、委托自查等“组合拳”,对条例实施情况进行全方位“扫描”。在嘉兴市体育中心,检查组仔细询问场馆开放时间、服务人次及维护情况;在嘉善县体育场,检查组对市运会等大型赛事承办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在海盐县某社区,实地查看“15分钟健身圈”设施配套,与居民交流健身体验;在海宁市某中学,重点了解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管理机制、安全保障及补助落实情况。这两个月里,执法检查组顶着烈日看场馆建设,面对面听取群众健身诉求,既为成效喝彩,也查找问题短板,以法治监督硬举措,为嘉兴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屋顶运动场俯瞰图

解锁“校门”共享健身空间

执法检查的结果,让大家看到了条例实施两年来的“嘉兴答卷”——全市各级政府和体育部门把全民健身当成民生大事来抓,公共服务体系越来越完善,群众的健身获得感实实在在。健身设施的增量提质,是最直观的变化,数据背后藏着百姓的便利:2022年底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76平方米,到2024年底已增至3.09平方米,室内体育场面积从117.57万平方米扩到159.63万平方米,2213.5公里的健身步道,22084个公共体育场地,嵌入在城乡各处;开放共享逐步完善,全市247所中小学体育设施非教学时段免费开放,符合条件的公办学校开放率达100%,公共体育场馆年均接待200多万人次,曾经“锁在门里”的资源,如今真正“活”了起来;健身活动丰富多彩,高规格竞技性赛事与群众性赛事接连不断,成功举办亚马、浙BA等高水平赛事,“村BA”“村乒”等新型民间赛事活动年均举办千余场,覆盖15余万人次,老百姓从“看客”变成“主角”,在家门口看大赛、上赛场享乐趣的愿望,已一步步实现。

成绩亮眼,但检查组没有回避问题。他们用“钉钉子” 的精神,深挖条例实施中的堵点、痛点,揭开了嘉兴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问题短板。比如,协同推进和经费保障尚显不足,市级联席会议作用发挥有限,县(市、区)未建立这一机制,部门间协同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全市全民健身事业经费投入有所减缓,经费保障与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不相适应。又如,设施统筹规划和建设仍有差距,嘉兴市“一场两馆”覆盖率71%,低于全省 80% 的平均水平,市本级缺乏国际赛事级专业场馆,制约高水平赛事承办。再如,开放共享和服务效能有待提升,247所开放学校里,只有95所实现了教学区和开放区的物理隔断,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高校的体育设施开放有限,群众盼着“多开放一些”的呼声较高……

完善闭环,让健身管理“实”起来 

发现问题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关键。针对执法检查中掌握的情况和发现的问题,梳理形成了执法检查报告,并经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扩大)会议专题审议。根据审议情况,市人大常委会形成了条例贯彻执行情况的审议意见交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办理落实。一条条意见建议精准“对症”,推动政府及相关部门“动真落实”,形成“检查—反馈—办理—提升”的监督闭环。

嘉兴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听取审议条例贯彻执行情况

在健全工作体系上,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提出要把全民健身纳入“十五五”规划,推动各县(市、区)尽快建立协调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完善投入机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优化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结构,探索市场化投入模式。市政府积极回应,明确将启动新一轮嘉兴市全民健身计划编制,指导县(市、区)完成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布局规划,建立全民健身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

在补齐设施短板上,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提出要围绕 “均衡优质”目标,以“1+N”模式推进重大体育场馆市县统筹布局,加快提升“一场两馆”覆盖率,深挖“金角银边”潜力,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配建设施,打造 “5-10分钟健身圈”。对此,市政府计划实施“一场两馆” 补短板工程,推进重点体育场馆项目建设,实现县(市、区)全民健身中心全覆盖。在公园绿道、桥下空间嵌入智能健身设施,建设“乡村运动角”,实现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

在提升开放服务上,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提出要推动公共体育设施100%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完善学校开放补助和管理机制,探索高校、职业院校等体育资源开放新途径。下阶段,市政府明确将“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活动赛事与科普服务”等内容持续纳入《嘉兴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进一步推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设施开放共享。

如今,在嘉兴,全民健身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成为了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彰显着这座城市的活力与魅力。接下来,嘉兴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发挥职能作用,跟踪审议意见办理落实,以人大监督之力让更多市民在运动中收获健康与快乐,助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在嘉兴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