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赤诚之道
作者:余 娟 编辑:林娜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16
北宋庆历年间,邓州知州范仲淹正在府衙挥毫。案头摊着《岳阳楼记》草稿,墨迹未干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七个字,如寒星坠纸,灼得人不敢直视。彼时他刚从参知政事任上被贬,朝堂新党旧党仍在为庆历新政余波争论不休,有人劝他收敛锋芒,他却提笔写下“后天下之乐而乐”,墨迹透过宣纸,在案几上洇出浅浅水痕。
少年时的范仲淹,曾在应天府书院苦读。冬日煮粥放凉后凝块,他划成四块,配着咸菜便是一日三餐。同窗是南京留守的儿子,见他清苦,送来佳肴,他却原封不动还回去。“食粥安之已久,不敢享盛馔。”他说得平静,仿佛在说今日晴雨。书院里常有学子藏掖笔记,他却将自己批注的《论语》悬于窗上,任人抄录。有人笑他傻,他只抚卷道:“学问如江河,越分流越宽广。”
天圣年间,范仲淹任西溪盐仓监官。泰州沿海堤坝年久失修,潮水倒灌淹没良田。他三次上书朝廷,力主修堰,哪怕同僚嘲讽“一介小官妄议国计”。获批后,他带着民工日夜守在工地,暴雨冲垮工段,就赤足跳进泥浆里垒石;瘟疫蔓延,便亲手熬药分发给众人。有人将工程款项偷偷塞进他袖中,他当众抖落出来,铜钱滚落地面,发出清脆的警示。三年后堤坝告成,百姓称之为“范公堤”,他却在碑记里只字不提自己的功劳。
康定元年,西夏来犯,范仲淹调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敌军探得他在延州推行“修城筑寨、屯田久守”之策,以为有机可乘。他却不避兵事,将布防图张贴在城头,连哨兵换岗时辰都写得明明白白。部将忧心忡忡,他指着地图上的烽燧说:“若守军连按时换岗都做不到,藏着掖着又有何用?”敌军几次试探,见各处守兵按时换岗如钟表般精准,竟不敢轻易来犯。
晚年的范仲淹在杭州知州任上,遇上大饥荒。他不按常理开仓放粮,反而召集富商大修寺庙,组织龙舟赛。百姓不解,他解释:“饥年工价低廉,官府雇工修造,既给了活路,又保了家业。”有人弹劾他“劳民伤财”,他拿出账册:灾民通过劳作挣得的粮食,比直接救济多出三成。饥荒过去,杭州百姓家中存粮竟比丰年还多。
范仲淹去世时,朝野上下无不悲恸。西夏边境的将士穿着素服哭祭,杭州的商贩罢市三日,连偏远山区的百姓都画他的画像供奉。他一生被贬三次,却始终如一地把心摊开在阳光下,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玉,虽有棱角,却闪着温润的光。
如今的人总说要藏巧守拙,却忘了最锋利的剑往往是通明透亮的。范仲淹用一生证明,赤诚不是天真,是看透世事后的选择;坦荡不是愚钝,是胸有丘壑后的从容。把心放在明处,任人看,任人评,反而能在纷纷扰扰中走出一条直路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