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史海>

基层人大干部要永葆“少年感”

作者:孙 雪 编辑:林娜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16

少年感,是怀揣理想的赤诚、敢闯敢试的锐气、纯粹热烈的情怀。对于基层人大干部而言,这份特质不是稚气未脱的青涩,而是历经风雨仍不改的初心,是面对繁杂工作仍葆有的热忱,是扎根群众中始终鲜活的生命力。

以少年般的赤诚,锚定“为民履职”的航向

少年最珍贵的品质,是对认定之事的纯粹与执着。基层人大干部的“少年感”,首先体现在对“人民至上”理念的赤诚坚守。

这份赤诚,是“把群众当亲人”的温度。基层人大干部身处履职一线,面对的是家长里短的民生琐事,处理的是邻里纠纷的“关键小事”。有的人大代表常年带着“民情笔记本”,走村入户时把老人的药单、农产品的销路、学生的学费问题一一记下,再逐件推动解决;有的干部在审议民生项目时,像少年般“认死理”,为了一分钱的民生投入与部门较真,为了一条断头路的打通反复调研。这种不带功利、不掺私念的执着,正是少年感里最动人的底色。

这份赤诚,是“为理想勇担当”的定力。少年人追逐理想,从不会因路途遥远而却步。基层人大工作权力不大、责任不小,既要监督政府履职,又要凝聚群众共识,常面临“两头难”的困境。这时,少年般的“轴劲儿”尤为可贵:面对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群众关切的问题,敢于较真碰硬,像少年守护珍视的玩具一样守护群众的利益;面对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中的新挑战,不被“老经验”束缚,像少年探索未知世界一样主动学习新知识、尝试新方法。这份不为名利所惑、不为困难所惧的赤诚,正是基层人大干部履职的根基。

以少年般的锐气,破解“基层治理”的难题

少年人最不缺的是打破常规的勇气和探索未知的闯劲。基层治理千头万绪,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唯有葆有少年般的锐气,才能在“山重水复”中开辟“柳暗花明”。

这种锐气,是“敢啃硬骨头”的闯劲。基层人大工作中,征地拆迁、信访维稳、产业发展等领域的难题,往往牵扯多方利益,解决起来阻力重重。这时,需要像少年一样,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直面挑战。有的乡镇人大在推动垃圾分类时,不满足于“发文件、贴标语”的常规操作,而是组织代表挨家挨户做实验,和村民一起算“环保账”“经济账”,最终探索出符合农村实际的分类模式;有的干部在监督营商环境时,不怕得罪人,顶着压力曝光“吃拿卡要”的典型案例,倒逼部门整改。这种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锐气,正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动力源泉。

这种锐气,是“善学新本领”的活力。基层工作日新月异,从数字化治理到智慧人大建设,从乡村振兴政策到民生保障新规,都需要干部不断“升级”能力。有的代表为了用好“线上议事厅”,向年轻人请教直播技巧,把村民会议开到手机屏幕上;有的干部为了看懂财政预算表,像学生备考一样钻研财税知识,让监督更有专业底气。这种不被年龄“设限”、不为经验“困守”的活力,让基层人大工作始终充满新鲜感和创造力。

以少年般的纯粹,涵养“清正廉洁”的品格

少年的世界,是非分明、干净纯粹。基层人大干部手握监督之权,面对的诱惑虽不惊天动地,却如“微尘”般无孔不入,唯有葆有少年般的纯粹,才能守住底线、行稳致远。

这份纯粹,是“知敬畏、存戒惧”的清醒。少年人懂得“闯红灯有危险”,因而对规则心存敬畏。基层人大干部的权力来自人民,更需像少年遵守交规一样敬畏纪律、敬畏群众。有的代表给自己定了“三不原则”:不接受管理对象的宴请、不插手具体项目审批、不利用身份谋私利,看似“不近人情”,实则是对权力的清醒认知;有的干部在评议部门工作时,不看“面子”只看“里子”,实事求是指出问题,哪怕因此被说“不懂变通”也在所不惜。这种不被人情裹挟、不为利益动摇的纯粹,是廉洁履职的第一道防线。

这份纯粹,是“淡名利、重奉献”的境界。少年时的快乐很简单,帮助别人会开心很久,实现目标会雀跃不已。基层人大工作看似“默默无闻”,却连接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永葆少年般的奉献精神,才能在平凡岗位上收获价值感。许多老代表扎根基层几十年,没当过“大官”,没挣过“大钱”,却因帮村民解决了饮水难题、促成了学校扩建,被群众记在心里;有的干部退休后仍坚持调研,说“只要能为群众说上一句话,就不算白干”。这种不计回报、甘于付出的纯粹,让“人大代表”这个身份始终闪耀着温暖的光芒。

岁月会在脸上刻下皱纹,但少年感可以成为心中的“不老泉”。在为民履职的道路上,带着这份少年感一路前行,定能在平凡岗位上书写出不平凡的篇章,让人大工作始终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步。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