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民生路 “辉”映履职心 ——记湖北省十堰市人大代表汪光辉
作者:周勇 韩兰 编辑:崔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16
在鄂陕交界的山村里,有这样一束“光”:它穿透隧道的黑暗,照亮群众出行的坦途;它驱散治理的迷雾,凝聚起乡村蝶变的合力;它点亮产业的星火,温暖着乡亲们的致富梦。这束光,来自湖北省十堰市人大代表汪光辉——一位把 “代表”二字刻进初心,用“光”的温度丈量民生,以“辉”的明亮映照担当的基层代言人。
“驾车进隧道就像闯进黑窟窿,远光灯照出去也是一片模糊。”
“带娃过隧道,手心攥得全是汗。”
……
群众的呼声,是汪光辉心头最沉的牵挂。G242甘钦线的刘家湾隧道,是全县6个乡镇8万多人的“生计路”,却因没有照明设施成了居民出行的“闹心路”。“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人大代表该追的‘光’。”汪光辉迅速联系代表联络站的人大代表开展实地调研:在隧道出入口蹲点记录车流高峰、细致观察不同时段光照条件,走村入户收集村民具体诉求,最终形成《关于在刘家湾村朱家垭、过山垭隧道安装照明灯的建议》。
这件浸透着民生温度的建议,很快被十堰市人大常委会列为重点督办建议。她全程跟进办理进度,以“群众的事等不得”的执着,推动相关部门优化施工方案、倒排工期,最终让16座隧道同步装上“安全灯”。如今,车辆驶过亮如白昼的隧道时,村民总说:“这光,是汪代表揣着民心焐热的。”
“山水再好,堆着垃圾也留不住人。”外地游客的一句感慨,深深触动了汪光辉。彼时的丁家湾,虽有绿水绕村、青山环抱,却被杂物乱堆、污水横流的景象“遮了灵气”。“要让村子亮起来,先得让治理的光照进群众心里。”她下定决心要啃下“硬骨头”。
汪光辉联合其他人大代表把42场“院落会”开在晒谷场、屋檐下,认真倾听村民“垃圾没处倒”的吐槽,记录乡亲“环境变得更好”的期盼。一本本写满民情的笔记本,成了破解治理困局的“光源”。结合实际反复琢磨后,实行“垃圾分类” 方案新鲜出炉。
为推动政策落地,汪光辉创新“板凳课堂”宣讲模式,挨家挨户示范,用方言土语拆解分类标准。20多场环保政策宣讲下来,分类桶渐渐成了农家院的“新饰品”,堆肥房慢慢变作村里的“绿色银行”。面对长效管护难题,汪光辉向有关部门提出开展“农户包保+积分监督”的建议,推动划分房前屋后责任区,将环境卫生考评纳入积分清单。
如今,走在丁家湾街道上,路边不见垃圾,院里花果飘香。村民王大爷望着整洁的上湖路感叹:“是汪代表把大家的心聚到了一块儿,才照得村子这么亮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