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云岭“放山”记

作者:古胜红 编辑:林娜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19

“棒槌!棒槌!”“什么货?”“五匹叶”“快当!快当!”……这是我们“参帮”中的孙把头师徒二人在发现人参时的一段喊话。他们一开口就将画面感直接拉满,仿佛是从历史场景走了出来,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长白山延续千年的放山习俗。

这里是云岭,地处长白山余脉,完整保留着野山参自然生长的原始生态系统,一直以来就是有名的野山参之乡,也培育了灿烂夺目的人参文化。而我们,通过参加孙把头带领的研学“参帮”,全程体验了拉帮、拜山、进山、压山、喊山、接山、贺山、抬参、打参包子、砍兆头、下山等规范的采参流程,观摩了祭拜山神、喊山号子、拴红绳等传统的放山仪式,深刻认识到人参文化的博大精深。

放山,是当地的人们对进入深山老林寻找和采挖野山参的称谓,经过数百年来历代放山人的实践总结、交流提炼和扬弃传承,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由专用语言、专用工具、行为规则、道德操守、操作技术、野外生存技能和各种禁忌等内容组成的放山人自觉遵守的民间放山习俗,并已成为长白山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听孙把头系统介绍这些文化知识,便是我们启程前学习的第一课。

放山有一整套特殊的专用工具,如索宝棍、棒槌锁等,各有功用,缺一不可。这些工具一般是世代相传的,具有很鲜明的辨识特征和很强的使用技巧。其中索宝棍是以往放山人必带的一根一米来长的棍子,看似普普通通,实则作用巨大,不仅是支撑着翻山越岭的“助力器”、打草惊蛇的“探路器”、拨草寻参的“检测仪”,也是野外防身的趁手武器和敲击树干彼此联系的通信工具,需要时刻拿在手中。棒槌锁等其他工具则一起满满当当地装在一个挎包里,也得时刻背在身上。

放山人通常在深山老林中穿行,需要面对狂风暴雨、泥石流、大雪等自然灾害,以及豺、狼、虎、豹、蛇、蝎等野兽毒虫的威胁。所以,在进山之前,放山人会组织帮伙,称为“拉帮”,由经验丰富的把头带领,抱团协作以确保整个团队的安全和效率。把头就是整个参帮的头人,所有人都要严格服从他的指令。能当把头的人,一定具有丰富的经验,懂山规、讲仁义,有挖参技术,会观山景,能够看出哪座山会生长人参,并确保进山后不会迷路。压山时把头会对参帮人员进行分工,也就是“排棍儿”,把头为头棍儿,走在中间的人为腰棍儿,排在最外边的为边棍儿,大家相互配合,共同进退。我们是在山脚下完成“拉帮”的,并请孙把头担任头人,愉快地在他的带领下整装待发。

俗话说,山有山规、地有地法,放山更有一套自己的规矩,而且规矩还真不少。比如,进山前先要拜山,祈求山神爷保佑平平安安并能“拿大货”,拜山时许下的愿望一旦实现,下山后就必须摆大供还愿;压山时不准乱喊话,无论看见什么东西只要喊出来就得拿着,即使是毒蛇也不例外,为的是怕分心和迷路;抬参必须严格把握“抬大留小”,小的人参不得采挖,为的是待其长大留给后人;抬出人参后,要“砍兆头”,就是在人参出土处附近选一棵粗大的树做好记号,显示此处曾经有人挖过人参,为的是给后来的放山人提个醒,避免徒劳;卖参的钱,整个参帮不分老幼一律平分等等。

工具齐了,队伍成了,规矩明了,现在万事俱备。进山之前孙把头要进行“观山景”,凭着他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直觉,对地形山势和树木植被进行仔细观察和分析,判断哪里会生长人参,进而选定去哪片山林。这一步至关重要,决定着整个参帮此行的收成。

选定山景位置后,孙把头敲了三下竖杆,大喝一声“开山啦”,众人忙接“拿大货”——这几声要喝蕴含深意,既能振奋士气,又能驱散前面的野兽和毒蛇,也宣告我们一行人“放山”正式开始,我们开始压山找人参。

孙把头师徒二人组织大家拿着索宝棍,按照排棍儿顺序横排,两人间距以彼此索宝棍扫过范围刚好重合为限,确保棍棍相连,大家一字排开缓缓前进,仔仔细细地进行地毯式搜寻,不放过每一寸土地。孙把头告诉我们,放山看运气,也看技巧,更重合作,作为队伍中的一员只要吃得苦、耐得烦,能够跟着走、听指挥,总会有所收获。

经过一路找寻,终于,孙把头最先找到了人参。于是发生了开头描述的那一幕。孙把头口中喊出的“棒槌”就是当地对人参的称谓。听孙把头讲,人参根据参龄划分为三花儿、巴掌、二角子、灯台子、四匹叶、五匹叶、六匹叶等,最大的是极其罕见的“两层楼八匹叶”。五匹叶以上就被归到“大棒槌”的行列了。

放山过程中发现人参叫“开眼儿”,要大喊“棒槌”,这叫喊山。其他人要问“什么货?”这叫接山。发现人参者则需要如实回答几匹叶。当发现人参者回答五匹叶或六匹叶时,所有人会一齐喊“快当!快当!”这在满语中的意思是顺利,也是一种祝贺之意的表达。

发现的人参需要马上用棒槌锁,也就是一条两头拴着铜钱(年号越吉利越好)的红线绳将其锁住。这么做也是规矩,根据人们口口相传的解释,为的是防止人参遁地逃走。锁人参也有讲究,红绳中间绕在人参的主茎上,那两枚铜钱分别搭在插在地上的索宝棍和树枝上。用棒槌锁锁住人参看似玄学,实则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山里地形复杂、植被茂盛,本来就参草难辨,如果不用辨识度高的红线做上记号,可能好不容易找到的人参一眨眼就和杂草混为一团,想要再找到可就难了。

锁住人参后,孙把头带领着我们继续往山顶攀爬。在高处一小片平地上,树立着老把头孙良的塑像。在放山人的心目中,孙良就是山神爷,也是这个行当的祖师爷。孙良的故事感人至深,他为了给母亲治病从山东闯关东来到长白山,成为传说中的第一位放山人,放山过程中为了找到走散的结义兄弟把自己活活饿死、累死,临终还发愿死后要为后来的放山人指路护航,因其忠义被尊奉为山神“老把头”,成为放山文化的象征。孙把头师徒二人虔诚地对着老把头塑像进行了跪拜。这一拜,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忠孝仁义等美德的传承。本来按照传统,进山后的第一件重要的事是祭拜山神,这次“放山”根据路线和场景进行了调整,所以把进山前的拜山神和找到人参后的拜谢山神合二为一,在老把头的塑像前一并进行了。

听完老把头的故事,我们就原路折返,回到用红线系住的那根人参所在的地方,抬参就要开始了。抬参俗称“抬棒槌”,就是要完整地把找到的人参挖出来。搁在以往,锁定人参后,大伙会就地跪在人参前,有的还会搭建老爷府并以草代香,磕头拜谢山神爷,然后打火堆驱赶蚊虫,由把头开始挖参。

挖参是极其复杂的细致活,首先需要根据人参芦头和根系的长势,用手和工具扒去周围的乱草树叶,开出“盘子”。要是遇到粗的树根,就用快当锯锯断,这里绝对不能为图省事用斧子砍,因为树根有弹性,可能会震坏人参,而遇到细的树根则用快当剪刀剪断。然后用快当签子仔细拨开人参周围的泥土,直到全部根须露出,任何细小的根须都不能挖断,确保整支人参完整无缺。而且清理出每根须子都要随时用原土掩埋,以防失去水分。抬参需要耗费的时间取决于人参的大小和扎根环境,有时抬一棵人参需要几天的时间。

这个过程中,孙把头向我们展示了他非常宝贝的快当签子。这把签子是鹿角材质的,经过削磨熏制而成,有六寸见长,专用来挖参。孙把头解释,之所以用鹿角制作签子,是因为其质地既坚硬又光滑,触碰到人参时不易造成划伤,这也是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和检验而固定下来的专用工具。

孙把头小心翼翼地用快当签子将人参的整个根系剥离出来,捧在手里细细进行鉴别后说是一株生长了19年的人参,众人无不欢呼雀跃。人参挖出后,就要“打参包子”——孙把头熟练地从地上揭起一块新鲜的苔藓铺好,撒上一层从人参周围扒开的原土,把人参裹住,然后包上树皮,并用藤蔓把树皮捆扎好。孙把头告诉我们,苔藓具有柔软、潮湿并且不易干燥等特征,就地取材用来包裹人参,最利于保鲜和防损伤。

孙把头把人参包裹好,又对挖开的土石进行了回填,并在原址撒上了那根人参的种子,目的是在自己有所收获的时候不忘给后人留条路,这既是对大自然慷慨馈赠的回报,也是对生生不息的期待,蕴含着深刻的大智慧。做完这些,我们便踏上了返程的路,这次“放山”也就接近了尾声。

通过这次研学活动,我们进行了一次身临其境的“放山”体验,现场解密了传统采参文化,看到了新时代“放山人”对自然、对文化传统的敬畏和传承,也懂得了如何更好地保护、开发和利用人参资源。我们更惊喜地看到,勤劳智慧的长白山人民无比注重保护环境、涵养生态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文旅与人参的创新融合,更为古老的人参产业带来了华丽蜕变,使这多姿多彩的文化瑰宝为更多人所熟悉和接纳。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