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缓,人间最圆的修行

作者:谢正义 编辑:林娜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19

南宋大儒朱熹在《朱子语类》里说:“事缓则圆,急则亏。”寥寥六字,道尽为人处世的核心精要。这“事缓则圆”,从不是教人偷懒拖延、得过且过,而是劝人别莽撞冒进,要学会审时度势,慢慢把事情办周全。

你看那树木生长,从非一夕之功。春天冒新芽,夏天枝繁叶茂,秋天结出果实,冬天默默蓄力,一年年循环往复,才能长成几人合抱的大树。要是急着求快,学“揠苗助长”的傻事,最后只会让禾苗枯死。再看江河奔涌,也非一日可就。一滴一滴的水汇聚起来,一条一条的河奔向大海,不分昼夜地流,才能形成浩瀚的江面。若是遇上暴雨骤泻,就算一时水流汹涌,转眼也会干涸。天地间的造化都要遵循自然时序,更何况我们做人做事呢?

记得小时候,邻居家有位老翁,棋艺精湛。每次看他和人下棋,总见他捏着棋子琢磨半天,才慢慢落下一子。我们这些小孩子在旁边围观,总觉得不耐烦,还偷偷笑他下得太慢。可十局棋里,倒有八九局是他赢。后来我忍不住问他原因,老翁笑着说:“下棋就像顺应天道,求快的人容易出错,慢一点的人反而能多占优势。一心急着赢,棋路里就会漏洞百出;从容地布局,才能一步一步稳扎稳打。”那时候我似懂非懂,直到长大后经历了些事,才明白这话里的深意。

如今大家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做什么事都讲效率,总想着“立竿见影”。父母盼着孩子成才,从小就用“填鸭式”方法灌输知识,生怕孩子落于人后;年轻人急着成功,总想着一夜暴富、立刻功成名就;商家追着利益跑,常常只顾眼前、杀鸡取卵,完全不顾长远发展。这般急功近利,看似走了捷径,其实是丢了根本、捡了芝麻,最后往往得不偿失。

曾听过一则轶事:有位青年向书法大师请教,问:“怎样才能快速练成自己的风格呢?”大师笑而不答,只让他每天早起磨墨。青年磨了三天,就觉得枯燥乏味,又问:“什么时候才能开始学写字啊?”大师还是让他继续磨墨。就这么磨了一个多月,青年差点就要放弃了。忽然有一天,大师看他磨墨的动作,点头说:“今天可以开始学写字了。”结果不过几个月,青年的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有人问大师原因,大师说:“磨墨不只是磨墨,其实是在磨心。心浮气躁的人,磨出来的墨也粗糙;心平气和的人,磨出来的墨才细腻。心态稳了、慢了,手才会稳,写出来的字才能工整好看。”

说到做学问,“事缓则圆”的道理就更明显了。古人读书,讲究“沉潜往复,从容含玩”——一个字一句话都细细咀嚼,一章一节都慢慢消化。这样读书,才能把知识装进心里、记在脑子里,最后融会贯通。再看现在的人读书,大多贪多求快,像走马观花一样翻书,一本书看完,就像蜻蜓点过水面,没留下什么印象。从前孔子读《周易》,把编联竹简的皮绳都翻断了三次,足见他下的功夫有多深;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关键就在一个“破”字——不是随便翻翻,而是要读透、读懂,把书中的道理嚼明白。

日常生活里,这样的例子更是随处可见。厨师都懂,好的高汤得用文火慢慢炖,才能炖出醇厚鲜美的味道;要是用急火快煮,就算煮出了汤的样子,也没有那份地道的滋味。农民也深知,庄稼要顺着天时来,春天播种、夏天生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要是违背了自然规律,最后只会颗粒无收。医生更明白,很多病得慢慢调养,不是靠猛药就能治好的,就像中医说的“王道无近功,久服自有益”——温和的调理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长期坚持下来,对身体一定有好处。

当然,“事缓则圆”绝不是提倡拖沓敷衍。这里的“缓”,缓的是心态、是节奏,不是说要降低效率、放松质量。恰恰相反,正因为心态从容、节奏平稳,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完美、更周全。《菜根谭》里说得好:“磨砺自己要像炼金子那样反复锤炼,急于求成的人成不了有深厚修养的人。”那些真正有深度、有内涵的成就,没有一样不需要时间的沉淀和日积月累的积累。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或许更该学会“慢”的智慧。慢下来,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不至于走偏;慢下来,才能好好体会做事的过程,而不只是盯着结果;慢下来,才能保证做事的质量,不留下遗憾。事缓则圆,这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处世智慧,更是一种能让人走得更远的力量。

看看世间万物,都是这个道理:水滴能穿石,不是因为力气大,而是因为持之以恒;千里马能跑千里,不是因为每一步都快,而是因为从不停歇。当我们能放下急功近利的心态,用从容平和的心对待工作和生活,反而能取得更扎实、更长久的成就。

说到底,事缓则圆的“缓”,不是迟缓的缓,是从容的缓;不是怠惰的缓,是稳妥的缓。能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才算真正掌握了处世的精髓啊。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