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省市人大>

宁波:良法善治绘就民生新图景

作者: 编辑:赵佳敏 来源:浙江人大 发布时间:2025-09-23

2015年立法法修改后,浙江省宁波市人大聚焦发展之需、民生所盼,共制定地方性法规37件、修改(修订)39件,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103件。

这十年,是良法善治滴灌发展沃土的十年。宁波在全国率先开展国土空间规划、职业技能培训、出租房安全管理等领域立法,制定的全国首部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地方性法规入选全国“应急管理地方立法优秀案例”。

这十年,也是创新立法机制提升立法质量的十年。宁波首创地方性法规动态维护机制,建立地方性法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为立“管用的法”贡献了鲜活的“宁波样本”。

随着文明行为促进、全民健身、养犬管理、电梯安全、菜市场管理、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等方面惠民法规的出台和施行,构建起了具有宁波辨识度的惠民法规体系。

“首创”为民生福祉架梁立柱

清晨的宁波鄞州横溪菜市场,“农乡集市”里人声鼎沸。本地农户在1000平方米的公益摊位上麻利地摆放着新鲜蔬果,不远处1200平方米的种植大户经营区同样热闹非凡。“我们对小散农户零租金,给种植大户打六折,一年减免租金40万,助销农产品2000万元,300多家农户免费入场摆摊,人均增收2.6万!”该菜场俞场长算起“共富账”时,眼角眉梢都带着笑意。

这场发生在菜市场里的民生变迁,正是《宁波市菜市场管理条例》——全国首部菜市场领域地方性法规落地见效的生动写照,更是宁波十年立法耕耘中惠泽民生的一个缩影。

翻开宁波十年立法画卷,像这样“全国首创”的创制性立法有10件,还有5件“全省首创”。这些法规如同一个个坚实的支点,撑起了民生保障的“四梁八柱”,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每个角落。

“自从有了这个慢性病一体化门诊,看门诊、检查、化验全都可以一站式解决,再不用楼上楼下跑了!”70多岁的史大妈点赞的是鄞州区东钱湖镇中心卫生院改造建设的“慢性病一体化门诊”。

作为全国首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领域地方性法规,《宁波市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条例》以补短板、强弱项为目标,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每个乡镇、街道必须设置卫生院或卫生服务中心,常住人口超千人且距镇卫生院服务半径一公里的行政村,设置村卫生室,为群众家门口就医增强“获得感”。同时,条例还将健康教育、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免费健康体检等公共卫生健康服务细化入法,并创新性提出“医养结合”制度,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建立家庭病床的居家老人等,提供上门诊疗、随访管理、康复护理等服务,相关费用纳入医保支付。

针对村医老龄化趋势严重、公共卫生专技人员短缺等问题,条例从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开发、流动配置、使用评价、激励关爱等方面作出了“一揽子”制度设计,助力基层留住更多健康“守门人”。条例实施一年来,宁波不断加快基层优质资源有序扩容和均衡布局,增核基层编制近3000名,启动建设村卫生室62个,新(改、扩)建村级医疗卫生机构241家,规范设置100个巡回诊疗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服务能力较弱的偏远山区延伸。全市15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优质标准,慢性病一体化门诊建设实现全覆盖。

打开“宁波版”民生立法,像这样干货满满的法规不是个例。作为全省首部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地方性法规,《宁波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在国家、省已有政策的基础上,以保障基本、适度普惠为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以法治力量共同守护“夕阳红”。

社区养老服务用房等设施建设是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基础环节和根本保障。条例抓住这一关键环节,针对当前宁波社区公共用房建设管理状况和养老服务实际需要,明确规定:“新建住宅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用房按照每百户不少于二十平方米建筑面积标准配建,已建成住宅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用房按照每百户不少于十五平方米标准配建,老年人比较集中的社区应当适当提高配建标准。”

这条刚性规定,让养老服务用房有了“硬指标”。据统计,宁波近三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约13.6亿元用于居家养老服务,建成各级各类居家养老服务设施2912个,其中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85个、居家养老服务站2727个,基本实现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全覆盖。

“小快灵”精准破解民生痛点

“凌晨还在打桩,孩子被吵得整夜哭。”“装修电钻声从早响到晚,老人根本没法休息。”……7月10日晚,夜幕下的鄞州区下应街道灯火通明,《宁波市施工噪声污染防治规定(草案)》意见征集活动正走进天宫社区,居民们通过填写意见表、扫描二维码等方式,填下“希望建立施工噪声投诉快速响应通道”“建议推广低噪声施工技术”等建议。

这项聚焦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的法规,正是宁波市人大探索民生领域“小快灵”“小切口”立法模式的一个生动缩影,这种切口小、反应快、效果实的立法模式,精准切入民生痛点,高效解决实际问题。

精准,是“小快灵”立法的鲜明特质。《宁波市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管理规定》用短短11条内容直指核心问题,明确禁止在建筑物的楼梯间、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等影响消防通道畅通的区域充电,严禁私拉电线、插座充电等四类反映普遍、问题突出的高危行为;直面安全充电供需矛盾,要求已建小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等增设充电设施,单位、集体宿舍、公寓等场所应设置符合安全要求的充电设施。同时,该规定还与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相结合,推动立法成果转化为电动自行车“充电驿站”民生实事项目。

法规实施后,全市已建“充电驿站”1万个,计划或在建“充电驿站”1.2万个。电动自行车火灾发生率同比下降32.84%,其中室内电动自行车火灾发生率同比下降54.29%,每月每百万辆电动自行车火灾数量下降至吃1.94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快速,是“小快灵”立法的另一优势。宁波从提升餐桌文明、预防疾病传播的实际需求出发,出台《宁波市公筷使用规定》,从前期调研、立项、起草到提请审议仅用时半年,成为宁波目前体量最小、立法周期最短的法规。

这些聚焦民生痛点的“小规定”,虽条文简短却字字千钧,虽程序精简却不失严谨,看似管窥一斑却能联动全局。它们带着生活气息与治理智慧,在宁波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留下了温暖而深刻的印记。

“开门立法”夯实为民立法实效

地方立法的根基在民,血脉在民。如何让法规既专业又接地气,既有地方特色又符合实际需要?宁波市人大的答案是:开门立法,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让每部法规都饱含民情民意。为此,宁波市人大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强开门立法工作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立法调研工作的实施意见》等7个相关工作规定。

在制定《宁波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时,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由企业代表、行业专家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论证会,围绕削减高污染燃料消费总量、产业结构调整、高污染行业淘汰方案、挥发性有机物防治、机动车船污染防治等问题开展深入讨论。同时,由29位担任市级领导干部的市人大代表分批带队进驻基层代表联络站开展主题接待活动,先后征求了488名市人大代表和341名群众代表的意见,共收集意见建议1769条次,进一步拓宽了公众参与立法途径。

基层立法联系点是民意直达立法机关的“直通车”。2023年,宁波市人大在全省率先推出基层立法联系点与代表联络站融合发展的模式,让群众的“金点子”搭上立法“直通车”。比如,江北区慈城镇的“联系点+联络站”融合共建后,联动该区外滩、文教、洪塘等7个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搭建“1+7+N”工作体系,将立法建议征集和“代表夜聊”、代表进站接待等活动相结合,两年间共收集各类意见建议400余条。目前,全市38家基层立法联系点,已与76家代表联络站建立融合机制,让更多群众能在地方立法中“说得上话”。

为了进一步夯实为民立法实效,2021年,宁波还在全国首创地方性法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通过重要法规“双组长”制和“双员”制、法规动态维护等创新举措,有效破解了法规草案起草、审议和实施等环节的衔接难题。同时,统筹推进法规实施情况定期报告制度、政府配套文件制定情况报告制度、法规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制度,确保每一部法规“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

为了进一步夯实为民立法实效,2021年,宁波还在全国首创地方性法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通过重要法规“双组长”制和“双员”制、法规动态维护等创新举措,有效破解了法规草案起草、审议和实施等环节的衔接难题。同时,统筹推进法规实施情况定期报告制度、政府配套文件制定情况报告制度、法规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制度,确保每一部法规“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