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在人大 乐在人大
作者:史恩杰 编辑:林娜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23
2007年10月,我进入河南省漯河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转眼间已是十八载。深夜独坐或工作间隙,我常想为这段难忘的岁月做个小结,经过反复提炼、雕琢与描绘,最终涌上心头的是一句朴实的感慨:干在人大,乐在人大!
干苦差事 得大道如砥之乐
十八年笔耕不辍,我把写材料的“苦”嚼出了三层味道。
一曰苦涩交织。初到人大时,我对重大事项决定、监督法、代表法等方面的了解基本为零,对人大决策程序、议事规则懵懵懂懂,虽有在市委办公室工作的写作基础,但在人大材料写作上屡屡碰壁。记得我第一次起草常委会工作报告,盯着空白屏幕两小时写不出开篇,那种“胸无点墨”的挫败感至今难忘。幸好桌案上的人大书籍、同事留存的手稿、领导的点拨,成了我拨云见日的“明灯”。逐字逐句研读,日思夜想打磨,我慢慢打通了思路,不仅完成了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等材料,更在字里行间找到了归属感。
二曰苦乐参半。写材料既要逻辑严整,更要见思想、有高度。我渐渐养成习惯:读《中国人大》学站位,从《人民代表报》悟方法,跟代表跑基层找灵感。有一次写代表履职报告,我没有罗列数据,而是聚焦一位老代表十年如一日的“民情日记”,那篇文章后来被上级简报转发。这个过程让我明白,好材料不在辞藻华丽,而在“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曰苦尽甘来。从青涩“小白”到能为人大常委会及机关把舵文字,从手写稿改了多遍仍被批注“再改”,到如今指导年轻同志写材料、改材料,其实不仅是用文字记录了人大故事,更书写了我的成长轨迹。若问有何心得?不过是把“苦差事”做甜,在与文字的朝夕相处中,真正读懂了人大工作的意义。
干新差事 得登山小鲁之乐
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是“参谋部”也是“服务部”,既要懂规矩守程序,又要敢创新求突破。近年来,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向中心聚焦、往创新拓展、为大局出力”的部署,探索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新做法。
让监督长出“牙齿”。针对常委会会议审议议题“一次性过”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建立以专项工作报告审议为核心,覆盖审议前、审议中和审议后各环节,涵盖沟通协调、视察调研、报告审议、整改反馈、二次监督的“闭环”流程,连续四年审议全市城建交通重点项目推进情况的报告,对所作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市人大常委会二次听取办理情况报告,并进行满意度表决,以监督的持续性、完整性有力助推了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从纸上规划到工地现场,再到整改表决,看着断头路变通途、烂尾楼焕新生,那种成就感难以言表。
让创新落地生根。“专项评议+专题询问”是我们的“土办法”,却破解了不少民生难题。记得评议行政执法时,有代表直指“办证难”,我们连夜梳理130多个问题清单,盯着部门整改。半年后回访,一位企业老板握着我的手说:“过去一个月也不一定拿到手的证,现在三天就拿到了,人大真是把实事办到了我们心坎上。”这个全国首创的“专项评议+专题询问”监督方式后来被全省推广。
让法治成为底色。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小切口”立法,从饮用水水源保护到城市绿化管理,每部法规都紧扣民生关注。《沙澧河风景名胜区条例》立法时,“全域禁犬”条款引发强烈争议。我和立法调研组的同志连续两周实地勘查,又与专家、群众座谈论证,最终将条款改为“核心区禁犬”,既保障了游客安全,又满足了居民日常遛犬需求,实现了安全与民生的兼顾,彰显了立法为民的温度与智慧。
干细差事 得曲径通幽之乐
“天下之事,必作于细”,人大工作更是“小处见真章”。近几年,我们把“老传统”装进“新载体”:开通“线上云课堂+线下实操班”,举办“代表讲堂”,全面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建立食品加工、盐化工等19个产业代表联系点,设立数字农业、冷链物流等31个特色专业代表小组,推行以人大代表为带头人的社区“510”圆桌议事会,助力代表更好在基层一线发挥作用。常态化开展人大代表“周三见”“局长·代表面对面”等活动,不断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漯河实践。《中国人大》《人民代表报》多次介绍漯河做法,在2025年7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学习贯彻实施代表法座谈会上,漯河市作为河南省唯一省辖市代表作了典型发言。
十八年弹指一挥间,从青丝到白发,我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人大事业。常有年轻人问我:“人大工作苦吗?”我总是笑着说:“苦是真的,但乐也是真的。”这种乐,是看到法规落地时的欣慰,是代表群众点赞时的温暖,更是把平凡工作做成事业的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