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文化自信活水 润履职为民心田 ——2025年第4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侧记
作者:高乐 编辑:崔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23
9月5日至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 2025年第4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来自30个选举单位的 174名全国人大代表,聚焦“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开展了为期三天的集中履职学习。此次学习班围绕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网络文化,中国文明探源工程等内容,全面提升代表履职能力。
思想领航:深刻把握文化自信的时代内涵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学习班首场专题报告聚焦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副局长田园系统阐释了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要求,帮助代表们深刻把握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
参加学习班的代表们围绕如何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转化为文化实践展开热烈讨论。来自吉林省的全国人大代表、松原市侨联副主席王廷双,长期从事侨务工作。他在分享履职经历时谈到:“与海外侨胞的交流让我深切体会到文化认同的深层力量。侨胞们最朴素的愿望就是让后代记住母语和传统文化,这种血脉相连的文化认同,正是文化自信最生动的体现。”
聆听完专题报告,代表们纷纷表示,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高度和实践品格,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履职实践,积极参加立法、监督等工作,为建设文化强国积极建言献策,贡献代表力量。
实践赋能: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当前文旅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国家统计局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23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5.9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4.59%;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5.4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4.24%。两大产业协同发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重要动能。
在分组谈论环节,全国人大代表、贵州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分享二十余年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文化自信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内生动力,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搭建起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桥梁,更精准解决了深山地区手工艺人‘守艺难、增收难’的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的产业活力。”夏华表示。
同样在乡村振兴一线探索的,还有来自云南省的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怒族民歌“哦得得”传承人郁伍林。在他看来,非遗文化是民族的瑰宝,也是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既让原本藏于深山的非遗文化走进大众视野,更让村民真正成为文化传承的受益者,开辟一条通过文化资源实现稳定增收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鲜活案例以文化为钥打开了乡村振兴的百宝箱,代表们纷纷表示,通过“专题报告+实践案例”学习,让大家深刻认识到文化赋能不是简单复制,而是要像解码基因那样,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最佳适配点。
网络铸盾:共建积极健康网络文化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这一重要论述为网络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进一步强调,要巩固壮大网上主流思想舆论,充分激发网络文化活力,改善完善网络治理机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弘扬。
中央网信办副主任杨建文结合当前网络文化发展现状,在专题报告中指出要筑牢网络文化安全防线,同时鼓励创作更多正能量网络内容,让网络空间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代表们围绕科技赋能网络文明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宇视科技研究院院长周迪立足人工智能研发与履职实践,系统阐述了技术向善的治理路径。作为长期深耕网络空间治理领域的专家,周迪创新性地提出构建AI监测干预网络暴力的技术防护体系,通过算法识别、智能预警、分级处置等技术手段,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提供科技方案。周迪强调,该建议的落地实施不仅彰显了科技服务于人、造福于民的核心价值,更展现出技术赋能对社会文明建设的深远影响。“当人工智能成为守护网络生态的智慧哨兵,我们正在用科技之笔勾勒出数字时代的美好生活新图景。”
这一观点引发了来自上海广播电视台的全国人大代表印海蓉的共鸣,她从内容治理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通过大量案例分析,我发现必须加强对网络平台的治理,尤其要在内容、算法的规范与监管方面加大力度。只有进一步压缩虚假与低俗内容的生存空间,才能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让代表主流价值观的优质内容更好地传播。”
文明溯源:探寻中华文化的根与魂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良高通过翔实的考古成果和文献资料,系统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伟大历程。“十四五”期间,我国集中实施1284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围绕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文明交流互鉴等关键问题,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
来自文博系统的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馆总馆副馆长宋燕,长期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她在交流发言时表示:“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通过成立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整合67个高校博物馆资源,就是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更好地释放博物馆的文化力量。”
在河南博物院的现场教学中,代表们观摩了贾湖骨笛、杜岭方鼎等珍贵文物,通过实物实证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代表们表示,要通过履职实践,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天的集中履职学习,在代表们的热烈讨论与深刻感悟中落下帷幕。此次学习班,代表们通过专题授课、现场教学、交流研讨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汲取文化养分,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也亲眼见证了文化在各领域绽放的活力。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文化自信是最深厚的底气,也是最持久的动力。代表们纷纷表示,将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绘就更加绚烂的文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