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立足资源禀赋献良策 推动长效发展惠民生
作者: 编辑:赵佳敏 来源:广东人大 发布时间:2025-09-26
近日,广东省惠州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察民情惠民生助力百千万·人大代表在行动”代表主题活动。参加活动的人大代表深入乡村振兴一线,踏遍城乡发展热土,围绕惠州在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中的农文旅融合、特色产业培育、城乡协同发展等关键课题调研献策,以精准履职绘就惠民答卷,为惠州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献智出力。
代表们认为,实施“百千万工程”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需立足资源禀赋、聚焦群众需求,在品牌打造、产业融合、长效机制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城乡群众。
人大代表们实地调研“百千万工程”重点项目进展,为高质量推进“百千万工程”献计献策。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摄
擦亮农文旅品牌
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在惠城区汝湖镇的乡间地头,一幅“一核一带一环四区”(即汝湖圩镇服务核心,东江漫道运动休闲带,七仙汝湖镇村联动发展环,城乡联动发展区、观光农业体验区、特色农业生产区、山地运动休闲区)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代表们先后走进惠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汝湖分园,察看新光村旧村落盘活成效,探访七女湖体育公园建设现场,在美丽圩镇会客厅里细究农产品品牌打造之道。据悉,汝湖镇有9宗典型镇(二期)建设项目总投资达9280万元,计划今年底完工;东江漫道顺利通车,七女湖区级体育公园即将亮相,“两场一馆一池一中心”的配置让“近郊游”品牌底气更足;“强镇富村”公司以“大管家”模式引入10余宗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总长25.2公里的“东江仙韵·跃动汝湖”美丽乡村走廊正在推进,串联10个行政村的“农文旅体融合、水陆夜景联动”新场景,将让东江滨水经济带焕发新活力。
惠州市人大代表刘瑜婕提出,在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建设中,要充分引导妇女群众发挥“半边天”作用,积极参与美丽庭院建设,发展特色民宿和农家乐。同时,加强妇女就业创业培训,帮助她们提高就业技能,用好广东“妇女创业小额贷”,助力妇女创业致富。
惠州市人大代表张东玲则聚焦品牌推广:“要善于造势,加大宣传,扩大农文旅品牌影响力,将好的农产品推介到农贸市场、商超,打响知名度,扩大消费圈。”
惠州市人大代表梁敏基建议,汝湖镇可以根据自身农副产品丰富的基础,围绕农产品深加工方面,加强相关工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和产业导入,打通一、二产业链,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增强经济活力。
推动山货进驿站
拓宽乡村致富路
惠东县梁化镇七星墩村与大岭街道白沙布村的乡间,正书写着典型村的蜕变故事。人大代表们踏着洁净的村道,看统一色调的农房错落有致,赏乡村振兴主题墙绘与庭院绿植相映成趣,细究特色产业的发展路径。
作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两村各有亮点:白沙布村以元素稻米、玫瑰生态园、民康源花生油等特色产业为支柱,2023至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七星墩村构建“1+2+N”产业体系,以青枣产业为核心,依托3A级森林公园与市级农业公园,拓展“农业+研学+旅游”及林下经济、康养等多元业态,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
据悉,惠东县首批10个、第二批24个省级“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先后顺利通过省实地评估,每个乡镇至少有1个典型村,每个村打造了1个以上自然村的整体农房风貌,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提升,基础设施短板得到补齐,全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5万+”。2025年,惠东县新增启动30个拟典型村培育工作,现正有序推进中。
惠州市人大代表林惠强建议,“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要注重优化资金整合机制,强化精准投放,重点构建“财政+金融+社会资本”多元投入体系,建议尝试设立乡村振兴资金等;要创新项目培育模式,提升资金效能,重点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要完善绩效监管体系,确保资金安全,重点深化“预算+绩效”的双约束。
“希望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各村在人居环境、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需求,组织村干部赴周边市县学习先进经验与模式,打开发展思路和视野。”惠州市人大代表沈改提出,在推进“百千万工程”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中,要聚焦山区土特产销售难题,建议在沿海酒店、旅游景点等地设立乡村振兴驿站、惠农驿站等站点,吸纳山货入驻,以此提升土特产知名度与销量,让村干部干事创业更有信心。
绘就城乡融合画卷
打造乡村新样板
惠城区马安镇文体中心球场内,孩子们在教练指导下进行体能训练;马安圩镇客厅里,老照片诉说着马安的变迁,特色手信引人驻足;马安水贝草原上,骏马驰骋勾勒出自然野趣。人大代表们漫步其间,调研马安镇的发展脉络及美丽乡村走廊建设情况。
近年来,马安镇以“智造高地,活力马安”乡村振兴示范带为抓手,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泰安路“白改黑”让老路换新颜,老文化站变身集文化展示、长者服务、学生实训于一体的综合体;曾饱水体黑臭、杂竹密布的马安河,如今成了群众青睐的生态滨水廊道;目前,“水韵绿廊・乡约马安”美丽乡村走廊建设也正加速推进,将串联4个省级典型村,推动打造大湾区城郊休闲新样板。
“当前全省‘微度假’热潮兴起,马安优越的生态基底和历史人文底蕴,具备打造特色‘微度假’目的地的天然优势。”惠州市人大代表秘海英建议,重点挖掘“微度假”潜力,规划生态休闲集聚区,配套精品民宿、亲子农场、生态步道等设施,文旅部门牵头设计“半日城市漫游+半日乡村野趣”特色路线,串联马安城市会客厅、乡村采摘园、河岸景观带,实现“城与乡”的场景无缝切换。
惠州市人大代表杨择郡建议政府部门要做好规划统筹和招商选资,当好“统筹者”,统筹马安与周边片区功能定位,以“成片成链”为抓手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当好“保障者”,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当好“服务者”与“策划者”,针对马安发展需求量身定制产业扶持、人才引进等政策包,通过精细化服务,让政策红利精准落地;当好“推介者”与“品牌建设者”,马安可借鉴贵州“村超”特色模式,挖掘马安民俗、生态资源,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旅IP。
惠州市人大代表张玉臣建议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创新运营模式,探索由国有企业统筹区域开发,在招商运营上可凭借专业优势引入优质资源,提升区域发展质量。
惠州市人大代表黄丽玲建议设立城乡融合专项基金,成立“美丽圩镇建设服务专班”,为项目审批开辟联审通道。
锚定可持续发展
筑牢产业振兴根基
大亚湾开发区霞涌街道上角村的田野间,一条光伏长廊在稻田中蜿蜒伸展,昔日的机耕道如今成了村民的“致富路”;不远处,“千亩方”山海稻香田园项目建设正酣,农文旅融合发展局面加速形成。在这里,人大代表们实地调研“百千万工程”重点项目进展,为高质量推进“百千万工程”献计献策。
当前,大亚湾开发区正全力推进典型村培育、美丽乡村走廊建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风貌整治提升等重点任务,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人大代表们在大亚湾开发区霞涌街道上角村光伏长廊,调研强村富民新路径。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摄
大亚湾区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上角村实施“千亩方”山海稻香田园项目,逐步构建以农业科技创新带动的产、学、研结合的农文旅全链条产业集聚区,联农带农富农效应初显。上角村作为全省第二批“百千万工程”培育典型村,发展路径颇具示范意义。村里积极配合并参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依托“千亩方”山海稻香田园项目,成立集体全资“强村公司”,大力发展光伏产业,激活闲置资源资产,将闲置净化水厂改造成村史馆、咖啡馆等“千亩方”配套项目,蹚出了强村富民新路径。
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和关键所在,对于增强农村自身发展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产业项目如何行稳致远?
惠州市人大代表李箫建议,要更加珍视土地的价值,做好霞涌片区的策划规划、营造和治理。要立足资源禀赋做好文旅引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兼顾发展的整体性与协调性,在保育乡土肌理的同时,融入经济、文化、美学等多重价值,推动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
惠州市人大代表王冉建议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继续通过多种方式壮大村集体收入,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发展产业,产生内在动力以增强持续造血功能。
惠州市人大代表黄娟则强调“平衡”二字:“要做好农业项目全生命周期评估,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间找到支点。”她特别提到,要加强基层干部和群众的能力培养,加强职业培训,培养乡土人才,为“百千万工程”注入人才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