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秋风起 秋谷熟

作者:闫红梅 编辑:林娜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26

“热熟谷,粒实鼓。”——这句流传千年的农谚,在处暑与秋分交织的时节里被秋风重新点燃:白日残暑犹似“秋老虎”,夜里山气已带凉意,恰是“秋谷熟”的序章。暑热与清凉昼夜交替,像巨大的风箱鼓动火焰,把最后一抹炽烈灌进稻穗、高粱与黍米,让谷粒在灌浆的临界点上“鼓”成金黄。于是,处暑的残暑不再是闷热的尾巴,而成催熟的先锋;秋风的初啸亦非凉爽的预告,却是丰收的开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处暑,暑气至此而止矣。”然而农人更懂“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这是秋风来临前最锋利的锻造。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记载:“处暑后十日,禾黍皆秀,昼夜温差足,则粒实饱满。”白日炽阳将养分注入胚乳,夜凉减少呼吸消耗,“热熟”之力与秋风之爽合谋,使谷壳由青转黄,粒粒沉甸如金玉。站在田垄上望去,稻浪随风起伏,像大地在深呼吸,一呼便是千重金波,一吸便是万里秋香。

田间的忙碌,是对这句农谚最生动的诠释。《农桑辑要》强调“处暑须急刈”,农人趁着晴热天气抢收抢晒,腰间的镰刀映着烈日,割倒的稻穗在田垄间铺成金色海洋。宋代范成大在《秋日田园杂兴》中描绘:“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正是“打稻”场景的写照。此时的谷粒外壳渐硬,内里淀粉充盈,脱粒时“簌簌”作响,如碎金落地,农人们说“这是谷粒在唱歌”,歌声里满是“粒实鼓”的喜悦。

储粮的智慧,延续着“粒实鼓”的成果。《四民月令》记载:“处暑后,缮修仓廪,谨闭门户,以防湿气。”新谷入仓前要反复晾晒,直至“咬之清脆,碾之成粉”,江南农户用竹匾盛谷,置于屋檐下接受最后的日光洗礼,竹匾的缝隙里漏下的,是阳光与谷香交织的碎影。北方则有“处暑晒红粮”的习俗,将高粱、黍子摊在晒场上,赤橙相间的谷穗在阳光下泛着油光,如铺展的锦绣,这既是为了干燥储粮,也是对“热熟谷”的最后挽留。

节气的馈赠,在饮食中化作人间烟火。《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载:“农家于是日以新米作饭,杂以新豆,祭神后合家食之。”新米煮饭时,蒸汽裹挟着清甜弥漫全屋,咬开饭粒,能尝到阳光晒透的韧劲,这正是“粒实鼓”的味觉呈现。将新谷磨成粉做饼、熬粥,在唇齿间留住土地与节气的馈赠。秋风徐来,谷香四溢,便是一幅“秋谷熟、人安宁”的最美图景。

从“热熟谷”的自然之力,到“粒实鼓”的丰收之景,每一粒谷物,都是天地与人力共同作用的结晶。这句朴素的农谚,不仅是古人对气候与农事的总结,更藏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生活哲学。当我们端起一碗新米饭时,或许能读懂:那些在烈日下弯腰的身影,早已将对土地的敬畏,播撒进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而秋风掠过,谷香四溢,便是大地对他们最慷慨的回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