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藤县天平镇:人大代表多维发力 护航 “硒” 望产业发展
作者:林伟宁 唐万婷 编辑:崔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26
近日,笔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天平镇罗盖村看到,田野铺展着连片的绿意,富硒水稻在微风中舒展枝叶。几名工人正拖着管道穿梭田间,为稻苗喷洒防虫药剂…… 这忙碌而有序的场景,正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天平镇人大助力富硒米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镇人大紧盯 “罗盖富硒米” 这一特色产业,引导镇人大代表们深耕一线,以调研察实情、以建议促发展、以监督保实效,让富硒沃土长出了乡村振兴的 “致富米”。
深调研、谋远策,人大代表指引产业方向
“土壤中硒的含量到底怎么样?种源选得合适不?销路能不能打通?” 一连串的问题,是人大代表们深入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天平镇罗盖村开展调研时最常提及的。为了摸清富硒米产业发展的 “家底”,镇人大组织以人大代表为主体的专项调研小组,多次深入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天平镇罗盖村的田间地头。他们踩着泥泞的田埂,查看土壤的质地和水稻的生长情况;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瑞源富硒水稻合作社的办公室,与合作社社长谢瑞源、入股社员代表等促膝长谈,详细了解土地检测、种源选择、经营规划等各个环节的情况。
当得知合作社通过专业机构检测,确定种植区硒含量达 0.45mg/kg(符合国家标准 0.15-0.50mg/kg),且已精选白、黑、红三色稻种以满足不同市场需求后,代表们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敏锐地意识到,产业要发展,不能停留在 “小打小闹” 的阶段。人大代表张伯华在调研座谈会上直言:“现在咱们有了好的资源和基础,就得趁热打铁,推动产业从‘小而散’向‘规模化’发展,这样才能形成竞争力。”
为了拓宽发展思路,镇人大专门组织部分代表赴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万秀区夏郢镇 “思委米” 产业核心示范区,实地学习了富硒米标准化种植技术、品牌营销模式等,回来后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天平镇罗盖村的实际情况,经过多次研讨形成了《天平镇罗盖富硒米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明确了 “科学规划、品牌引领、机械赋能、联农带农” 的发展路径,为富硒米产业画出了清晰的 “路线图”。
在规划产业布局时,代表们充分考虑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天平镇罗盖村的地形和土地分布特点。他们挨家挨户走访村民,了解大家对土地流转的意愿和顾虑,然后根据村民的意见,建议镇政府和合作社制定出合理的土地整合方案。对于不愿意流转土地的村民,代表们建议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引导他们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种植,确保产出的富硒米品质一致。通过这样细致入微的工作,为富硒米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献良策、破难题,人大代表助力产业攻坚
“没有机械化,光靠村里的老弱劳力,这富硒米产业根本做不大!”2023 年 3 月 30 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天平镇召开的第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代表彭钟瑶的发言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天平镇罗盖村年轻劳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和妇女,人工成本高且效率低下,这成为制约富硒米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针对这一问题,代表们经过充分讨论,提出了 “关于加大力量实施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加工的建议”。
这一建议有依有据,可操作性、前瞻性强,于是很快得到了镇政府的重视和采纳。在镇人大的跟踪督促下,镇政府引导合作社投入 200 多万元购置了碾米机、色选机、收割机等设备,2023 年新增的插播机更是让种植效率提升 3 倍以上。村民们看着崭新的农机在田间作业,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以前插秧,一家人忙上好几天才能插完一亩地,现在有了插播机,一天就能插好几亩,真是太方便了!” 村民王大娘高兴地说。
品牌建设是富硒米产业走向市场的关键。代表们深知这一点,他们多次建议要打响 “罗盖富硒米” 品牌。经过各方不断的努力和积极协调下,2021 年 12 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瑞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富硒米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首个获得广西富硒农产品协会认证的产品;2022 年 12 月,合作社生产销售的富硒米成功通过绿色食品认证。2024 年以来,县村投、城投、桂银等单位、企业助力宣传销售,县融媒体中心更是连续多年对 “罗盖富硒米” 进行报道,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一特色产品。此外,根据消费者的反馈,合作社还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推出了不同规格的富硒米产品,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让富硒米从 “土特产” 变成了 “抢手货”。
针对产业发展中遇到的 “完善田间灌溉、拓宽销售渠道” 等问题,代表们也积极奔走。他们与水利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到了灌溉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对村里的灌溉渠道进行了修缮和改造,确保稻田能够得到及时灌溉。在拓宽销售渠道方面,代表们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帮助合作社联系到了外地的经销商,还引导合作社开展电商销售,通过网络平台将富硒米销往全国各地。
强监督、重实效,人大代表守护产业成果
“奖补资金用在刀刃上了吗?合作社的联农带农机制落实得如何?” 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人大代表们的心头。镇人大将监督贯穿于富硒米产业发展的全过程,针对部分村民担心的 “合作社服务范围” 问题,组织人大代表专门进行了实地查看。他们走访了多家农户,了解大家对合作社服务的需求和意见。在掌握实际情况后,代表们与合作社负责人进行了沟通,推动合作社出台了 “设备共享” 制度 —— 定期开放碾米机、色选机供村民使用,闲置的农机还可以租借。这一制度的实施,切实方便了群众,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
在代表们的监督推动下,合作社的联农带农成效显著。通过 “合作社 + 农户 + 基地” 的模式,带动了 41 户脱贫户(含监测户)增收,其中 16 户通过在合作社务工获得收入,14 户进行土地流转收取租金,9 户参与产品购销赚取利润。2023 年,脱贫户加盟土地 500 多亩,一般农户加盟 300 多亩,户均年增收超 5000 元。“代表们常来问情况,帮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的收入更有保障了!” 脱贫户王大叔的话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
镇人大代表还带头参与富硒米产业发展,形成了 “一人带一片、一片带一村” 的良好效应。何孟全、潘仲达、霍伟宏等人大代表不仅协助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协议,耐心解答农户的疑问,消除大家的顾虑,还主动学习富硒水稻的种植技术,然后手把手地教给村民,引导大家科学管理稻田。在代表们的示范引领下,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天平镇罗盖村富硒稻种植面积从 2021 年的 200 多亩扩展到 2025 年的千亩规模,预计今年年产 80 万公斤,产值达 480 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 “一村一品” 标杆。
“我们要让富硒米成为群众的‘致富米’!” 镇人大主席黎咏东表示,下一步将继续聚焦产业链延伸,推动建设精深加工厂,让 “罗盖富硒米” 这张名片更响亮。从田埂间的调研到会议室的建议,从车间里的监督到田间的示范,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天平镇人大代表用实干诠释担当,让富硒沃土上的 “希望”,真正变成了乡村振兴的 “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