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代表履职>

做村庄大小事的“活字典” ——记河南省博爱县人大代表杨应芬

作者:王天成 编辑:崔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26

在豫北平原的河南省博爱县图王村,村民们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穿梭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她就是连任三届的博爱县人大代表杨应芬。作为基层人大代表,杨应芬始终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誓言镌刻在履职路上,她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民忧,推动解决民生问题60余件,用扎实的履职成效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可。

杨应芬始终将深入群众作为自己的履职基础。每到周二的代表接待日她总会准时出现在人大代表联络站,认真记录村民反映的各类诉求。从道路修缮到农田灌溉,从邻里纠纷到关爱留守儿童,她的登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村民的急难愁盼。村民们常说:“杨代表就像一本‘活字典’,村里的大事小情她都装在心里。”这种接地气的履职方式,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代表就在身边”的温暖。

翻开杨应芬的履职记录,一组组数据见证着她的扎实工作:累计提出涉及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领域的代表建议10余件,其中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下沁河河道治理的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积极响应,被纳入县重点督办建议。推动为27户残疾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建立83名留守儿童关爱档案……这些成效的背后,是她无数个不分昼夜的奔走付出。她常为撰写建议四处调研,也常为居民大小事操劳奔波,从冒雨排查危房确保群众住房安全,到春节假期坚守工地监督便民桥梁和村道建设,她用一腔诚心践行民意,力争将每件事都做到百姓心里。

最让村民们难忘的是下沁河河道的“重生”。这条承载着周边三个村农田灌溉的主渠道因年久淤堵,导致农田干旱开裂,对周边村落的农业生产产生很大影响。杨应芬带着代表们协调水利、电力、公安等6个部门,用1个月时间完成资金筹集,完成258米河道的清淤疏浚工作,解了村民们的“燃眉之急”。种粮大户王大爷蹲在地头看着重新流淌的河水激动地说:“这条河就是我们农民的‘生命线’啊!”

在推动村容村貌改善过程中,杨应芬共走遍了博爱县图王村周边7个村200余户人家,挨家挨户做工作、听诉求,推动拆除危旧房屋130余座,协助解决90余户群众的住房问题,让百姓住得安心;她积极对接相关部门,牵头推动修建2座便民桥梁和29条村道,让村民彻底告别“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窘境,当新修的道路竣工时,老大娘提着穿了多年的胶鞋笑着说:“路修好了,我这双老胶鞋也可以下岗了。”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百姓对民生改善最真实的获得感。夜幕降临,图王村56盏太阳能路灯渐次亮起,老人们摇着蒲扇在灯下闲话家常,孩子们在平整的路面上追逐嬉戏。独居老人李奶奶常说:“灯亮起来,心里都不怕了。”杨应芬用脚步走遍了周边村庄的每一个角落,用“铁脚板”丈量民情,用实干解决百姓的揪心事、烦心事,用真心换来了村民的信任与认可,也让乡村在民生改善的暖阳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如今,当村民碰到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总是杨应芬。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日复一日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代表情怀。正如杨应芬常说的那句话:“看到乡亲们笑容多了、日子好了,这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这份朴实无华的为民情怀,正是新时代人大代表最珍贵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