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代表履职>

守规律之常 践振兴之诺 ——记浙江省人大代表姜荣威

作者:严依依 编辑:崔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26

“往左一点,对,这个角度正好。”在毛主席像章馆内,一位扎着单马尾的年轻女孩正与村干部一同调整新到的铜像。她利落地摆正位置,顺手拂去灰尘,她就是被勤俭村村民亲切称作“小姜书记”的姜荣威。这位1996年出生的年轻人,从返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到当选浙江省人大代表,始终以实干为笔,谱写着充满智慧的青春华章。

以产业“量变”推动发展“质变”

在浙江省人代会期间,姜荣威提交《关于支持衢州打造四省边际最具吸引力的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建议》《关于打造“数字村长IP”机制,引领乡村共享共赋“数字红利”的建议》等建议,积极为区域发展和乡村振兴建言献策。她立足本村实际,提出推广“数字村长”模式,通过数字化手段连接城乡资源,让在外务工的村民也能参与家乡建设。“在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的背景下,乡村振兴需要从以常住人口为中心的传统生产模式,转变为数据驱动的标准化生产模式。”为此她建议结合数字平台、“数字村长”等手段逐步积累和汇聚来自城市的“数字村民”,通过资源整合与功能拓展,最终实现从资源叠加的“量变”到模式创新的“质变”,让乡村资源真正成为本地村民的“金山银山”,也成为城市“数字村民”的“绿水青山”。

姜荣威将“量变引起质变”的思维深度融入履职实践。她深入基层调研,积极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渔业,引进封闭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实现了养殖环境可控、病害减少、产量提升和品质优化。她从单一试点起步,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机制,推动该创新模式持续发展,使之成为数字治理进程中代表履职助推共同富裕的生动典范。

在闭会期间,姜荣威积极投身基层调研,主动履行代表职责,牵头提交了《关于加强农村杆线管理减少安全隐患提升城乡风貌的建议》。该建议受到重视,成功争取到专项资金支持开展农村杆线综合整治工程。项目覆盖三个行政村,其中勤俭村共计完成线路改造11处,具体包括飞线整治、废旧电杆清理移除、线缆引线下埋等多项内容。此举消除了农村安全隐患,进一步改善了村容村貌,切实提升了村庄整体环境品质与安全水平。

“分”与“解”中的民生温度

在浙江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衢州代表团全团会议上,姜荣威分享了她扎根基层、履职为民的心得:“群众反映的每一个问题,我都坚持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方法去把握——既要看清现象背后的本质,也要在困难中寻找转化的可能。我想在这样的辩证思考中,一步步把群众的‘问题清单’切实变成我的‘履职清单’、群众的‘幸福清单’。”

勤俭村村口有一块空地,因长期被垃圾堆放,成了村民的一块“心病”,但因涉及四户人家的地界争议,多年来该地块迟迟未得到清理。姜荣威没有回避这道难题,她深入现场,厘清纠纷脉络,一边耐心倾听各户实际诉求,一边凝聚共识。最终,这块曾经的“纠纷地”化身为群众住宅门口的共享菜园,既为勤俭村增添了一抹绿色,也融化了横亘在四邻之间的“坚冰”。

在应对农村老龄化挑战时,姜荣威同样以“一分为二”的视角切入。在走访群众的过程中,她发现老年群体不仅在生活上需要照料,更渴望情感联结和社会参与。于是,她发起“银龄关爱”行动,组织老年人交流活动。一场场温馨的聚会中,八张圆桌座无虚席,老人们握手叙旧,笑语不断,有人感动地说:“几十年没这么热闹过了”。

在姜荣威任职的五年里,她推动勤俭村美丽宜居项目、五连塘改造、党群服务中心等20余个民生项目落地。她也深谙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她立足勤俭村“中国农民哲学村”的特色优势,积极推动村庄实现文化资源系统化整合、文旅产业融合化发展、发展动能多元化培育的“三大转变”,在文旅特色产业的带动下,村集体经济实现显著增长,村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

从青涩学子到“双岗”先锋,姜荣威用青春与汗水为“人大代表”四个字作出了生动注解。当毛主席像章馆的红色故事被游客传颂,当老人们享用共享食堂放心午餐时展露笑颜——这位乡村振兴路上的“追光者”正以基层沃土为纸,以初心使命为墨,在乡村振兴的春风里书写着新时代人大代表最炽热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