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阔 诗情逸
作者:张斯直 编辑:林娜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28
秋天是一年中最为丰硕的时期:景色斑斓,硕果累累,秋高气爽,天地旷远,大雁南飞……各种景物不断变幻,为我们呈现出与春夏迥然不同的美妙图卷。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学士吟咏秋天、歌颂秋天。那么,我们所熟悉的“金元文宗”元好问又是怎样吟咏秋天、歌颂秋天的?在他的笔下,秋天又是怎样的呢?
在元好问笔下,秋天是一幅风轻云淡、山深木幽的优美图画。公元1245年,元好问将母亲遗体自河南迁回山西忻州,在系舟山福田寺小住数日。闲静下来,他对系舟山的秋景又生出新的感受,于是作《山居杂诗六首》。前四首这样写道:
瘦竹藤斜挂,幽花草乱生。
林高风有态,苔滑水无声。
石润云先动,桥平水渐过。
野阴添晚重,山意向秋多。
树合秋声满,村荒暮景闲。
虹收仍白雨,云动忽青山。
川迥枫林散,山深竹港幽。
疏烟沉去鸟,落日送归牛。
诗中用“瘦竹”“藤”“幽花”“草”“林”“风”“苔”“水”“云”“桥”“村”“虹”“雨”“青山”“川”“枫林”“烟”“鸟”“落日”“牛”等动静相映的景物,为我们描绘出一幅风轻云淡、山深木幽的山水长卷,简直如美丽的丹青一般,堪供久久玩味。
在元好问笔下,秋天是一片树草纷呈、色彩斑斓的世界。公元1250年,金朝已亡,元好问以遗民身份回归忻州。时届秋末,他住在系舟山下福田寺,过着“惨惨悲去国,郁郁赋《卜居》”的郁闷生活。系舟山的秋景却渐渐改变了他,于是有“今日忽有得,荡如脱囚拘”的豁然。面对秋光,他写下《九日读书山用陶诗“露凄暄风息,气清天旷明”为韵赋十首》,其四云:
霜气一匽薄,杳杳秋山空。
临高望烟树,黄落杂青红。
造物故豪纵,穷秋变春容;
锦障三百里,不尽台山东。
粲粲黄金华,罗生蒿艾中。
野人不知贵,幽香散秋风。
秋物自横陈,愿揖苦不供。
谁能摇醉笔,吐句浚清雄?
“烟树”“黄落”“青红”“锦障”“黄金华”“蒿艾”“幽香”等词,为我们铺展出秋末树草纷呈、斑斓如绣的奇观。
在元好问笔下,秋天有时又是林木萧清、大雁南归的旷远景象。青年时代,他作《秋望赋》,写秋末气象:
极天宇之空旷,阅岁律之峥嵘。
于时积雨收霖,景气肃清;
秋风萧条,万籁俱鸣。
菊鲜鲜而散花,雁杳杳而遗声;
下木叶于庭皋,动砧杵于芜城。
穹林早寒,阴厓昼冥;
浓淡霏拂,绕白纡青。
天高云远,林木萧条,雁声杳杳,落叶飘纷,砧杵声声——这不正是我们眼中的秋末吗?元好问用如椽巨笔,自天至地勾勒出旷远的秋色,令人神怡。
在元好问笔下,秋天也是怀古伤今、望景哀叹的一片惨景。金兴定庚辰(公元1220)八月,元好问进士落第,暂寓河南登封。念及国事日非,自己却报国无门,郁闷之情借秋景喷薄而出。其《西园》诗云:
西园老树摇清秋,画船载酒芳华游。
登山临水祛烦忧,物色无端生暮愁。
百年此地旃车发,易水迢迢雁行没。
梁门回望绣成堆,满目黄沙哭燕月。
……
壁月琼枝春色里,画栏桂树雨声中。
秋山秋水今犹昔,漠漠荒烟送斜日。
铜人携出露盘来,人生无情泪沾臆。
丽川亭上看年芳,更为清歌尽此觞。
千古是非同一笑,不须作赋拟《阿房》。
寂寥秋光,引动他对秦皇阿房一炬之叹,亦暗伤金室将亡。“摇清秋”“哭燕月”“漠漠荒烟”“送斜日”“泪沾臆”等句,写尽悲秋之绪,更寄托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心。
在元好问笔下,秋天又是面对硕果、提振自我、奋力进取的时节。秋光灿烂,庄稼成熟,草木丰盈,正是一年最盛之时,亦是有志男儿立志报国、获取力量、积极奋发的良机。
人生须经过春的耕耘、夏的磨炼,方能换来秋的收获。元好问持此信念,其《同希颜钦叔玉华谷分韵得“军”“华”二字二首》云:
并山一径入秋云,草树低迷劣可分。
问道无烦谢康乐,挽强须得李将军。
深山水木湛清华,兴到穷探亦未涯。
转石犹能起雷雨,题诗自合动烟霞。
诗中借谢灵运(康乐)与李广自励:唯效法前贤,方能“转石起雷雨,题诗动烟霞”,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为国建功。此种襟怀,尤堪后人自悟与取法。
秋,在元好问笔下,或澄明,或斑斓,或旷远,或哀婉,或激越;五重境界,交相辉映,构成一位大诗人面对天地、人生、家国的深情回音。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