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梦长 毛梨香
作者:黄春红 编辑:林娜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28
麻溪人祖祖辈辈都把猕猴桃唤作“毛梨儿”。儿时的每个秋天,赵公山的野林就是我的乐园。我背着磨得发亮的小竹篓,拨开带刺的藤蔓,指尖触到毛茸茸的果实,就像触到了大自然藏在山里的甜蜜暗号。剥开粗粝的外皮,清甜的汁水裹着山野气息在舌尖炸开——滋味像一场秋梦,梦里有微凉的露、远山的月,醒来仍齿颊留香。
去年秋天在哥哥家尝到侄儿带来的毛梨儿,彻底更新了我对“美味”的认知。那果肉泛着琥珀色光泽,咬上一口软糯绵密,浓郁得能拧出蜜来。“这是哪儿的神仙果子?”我追问。侄儿笑得眉眼弯弯:“建华社区师队长家的!”
建华社区7组的师队长,在天马镇名号响当当。五十出头的汉子,身形挺拔得像村口的白杨树,浓眉下那双眼睛,总透着股不服输的劲儿。早些年他在城里工地摸爬滚打,从搬砖小工一路干到项目负责人。有一次听他老板说了一句“等年纪大了就去农村盖房子养老”,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进他平静的心湖。那晚他望着窗外璀璨的霓虹灯,想起老家田埂上随风摇曳的狗尾巴草,突然意识到:城里人一心惦念的乡村,不正是自己拼命挣扎想要脱离的地方?天一亮,他就收拾行囊,下定决心要回天马镇——回乡的列车穿过一层薄雾,像驶进一场秋梦,窗外金黄的稻浪起伏,拍打着他胸腔里越来越清晰的鼓点。
回乡后的头一年中秋,师队长去龙溪老丈人家送节。漫山遍野的猕猴桃园里,村民掰着指头给他算账:“一亩地稳赚一万多!”再想想自家稻田,忙活一季才卖千把块,他当场拍板:“咱天马镇的地,也能长出‘金疙瘩’!”转年开春,他不顾老伴儿抹眼泪,硬是把三亩口粮田全种上了猕猴桃苗。
挫折却来得猝不及防。由于技术没吃透,果子个头小、甜度低,三亩地的果子卖了一万多元。除夕夜,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师队长却蹲在仓库里,就着昏黄的灯泡,翻看着被霜打坏的果苗照片,笔记本上“疏果”“套袋”的字眼画了重重的圈。他咬着牙说:“再难也要蹚出条路!”——窗外飘着细雪,像一场迟迟不肯醒的秋梦,他却把梦想一粒粒埋进冻土,等春风。
转机出现在第二年的农技培训。经过系统学习,他掌握了全套猕猴桃种植管理技术。第二年深秋,金灿灿的阳光洒在沉甸甸的果串上,他家果园迎来大丰收,四万多元的收入让全家人抱头痛哭——泪光里,他看见那场秋梦终于结出了甘甜果实。
“一家富不算富!”师队长揣着账本挨家挨户敲门。起初,村民们半信半疑,有的说“祖祖辈辈种稻子,哪能说改就改”,有的担心“种出来卖不掉咋办”。他二话不说,带着大伙到自家果园实地参观,当场打开手机里的订单记录;遇到手头紧的农户,他自掏腰包垫付果苗钱;还和城里的超市、电商平台一家家谈合作……
如今走进天马镇,昔日冷清的田野变了模样:层层叠叠的藤蔓织成绿色穹顶,巴掌大的叶子在风中沙沙作响,拳头大的毛梨儿缀满枝头,像一盏盏绿色的灯笼。师队长家的果园里,百余名工人戴着帆布手套穿梭在藤蔓间,特制的背篓里垫着厚厚的塑料布,大家小心翼翼地摘下果子,轻手轻脚放进整理筐。师队长戴着草帽,古铜色的脸上挂满汗珠,手把手教游客如何挑选成熟的果子。阳光透过藤蔓缝隙,在他身上洒下斑驳光影,仿佛给他披上了一件金色战甲——那一刻,他像守梦人,守着成千上万人的秋梦。
“快来尝这‘金疙瘩’!”三轮车师傅的吆喝声传来。恍惚间,儿时在赵公山摘野果的记忆与眼前的丰收景象重叠。沉寂的土地,在汗水的浇灌下,正生长出乡村振兴最甜美的果实——毛梨儿熟了,梦也长成了金色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