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大团镇邵宅村:人大代表架桥,让民主议事淌进振兴田埂
作者: 编辑:崔斌 来源:大团镇人大办 发布时间:2025-09-30
清晨的上海市大团镇邵宅村,“固定议事厅”内人头攒动。村民王阿婆脸上漾出笑意,对今日接待的镇人大代表谈叶红说:“阿妹,前两天跟你说邵宅1组机耕路塌了,今天早上经过就已经修好了,电瓶车装肥料不颠簸了。那么迅速,真灵光!”作为毗邻S2高速的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上海市浦东新区大团镇邵宅村3.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2个村民小组、3658名户籍人口与285名来沪人员的诉求,正通过 “人大代表议事厅” 转化为乡村治理新动能。
阵地随民动:
从 “固定厅堂” 到 “田埂板凳”
农忙时节,村民无暇奔波。邵宅村3名镇人大代表组成“流动议事团”,村民组长扛着小马扎,将“议事桌”直接搬到稻田、大棚旁,流动议事从“解小难”升级为“谋大事”。5月,针对稻纵卷叶螟虫害,一场“板凳会”在稻田边召开。代表们请来镇农委专家,现场演示无人机统防统治的优势。5月18日清晨,两架大疆T40无人机在连片稻田上空首次作业,500余亩稻田的精准飞防任务在3小时内完成,效率提升50倍,农药用量减少20%。半年间,流动议事解决了灌溉管修补、大棚用电等10余件民生要事。
多元聚合力:
从 “干部跑腿” 到 “共治共赢”
2024年初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时,庙西 1 路拓宽需拆12户违建,不少人忧心 30天难以完成。人大代表联合村两委班子成员现场办公,放弃双休节假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村民算补偿、讲政策,最终违建顺利拆除,且未耽误春耕。
乡村振兴,既要“米袋子”鼓,也要“精神头”足。村中心规划新建标准篮球场和足球场,此消息一出,就有村民担心“太吵闹”。邵宅村两委拿着规划图,挨家挨户走访周边村民,解释噪音控制方案和开放时间。村两委班子成员耐心解释:“这是给全村人建的,让年轻人周末闲暇回家来也有个运动场所,强身健体,比打牌玩手机强百倍!”最终,球场项目顺利启动,成了全村最热闹的角落。
闭环抓落实:
从 “说了算” 到 “办得好”
负责小程序 “大团乡村治理积分制” 运营的村官小邵介绍:“这积分制能推得顺、走得远,人大代表的作用可少不了。从规则制定到落地执行,他们全程跟着操心——最初设计积分标准时,3名镇人大代表专门召集村民代表开了三次座谈会,琢磨着‘哪些诉求该加分’、‘兑换的物资咋贴合老人需求’。比如赵奶奶这样的高龄村民,以前嫌提交诉求步骤麻烦,代表们就提议‘代传诉求也给积分’,还联合村两委把兑换品从化肥、种子扩展到油盐酱醋这些日用品,这下老人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起来了。”
今年受理的12345诉求计120多条,92% 已办结,重复投诉减少六成。人大代表还当起了“积分监督员”:每周在小程序上核查诉求办理进度,遇到超时未结的,直接带着村干部上门督办。
谋长远发展:
从 “解难题” 到 “绘蓝图”
议事厅也有 “挠头事”:河道生态修复缺专项资金,智慧农业设备难引进;外出务工年轻人线上议事仅占20%,青年想搞民宿、研学,却难与临港新片区联动。
在人大代表的牵头下,村里已寻得破局方向:计划设“乡村振兴议事基金”,争取镇财政支持,尝试 “企业冠名 + 村民众筹”;吸引在外年轻人参与村务;与陆家嘴集团合作建 “乡村工寓二期”,配早点铺、咖啡馆、便民超市……
在邵宅村,乡村振兴的画卷是立体而丰盈的。小小的议事厅,让人大代表的履职脚印深深印在田埂上,让村民的心声真正融入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从无人机播下的第一粒稻种,到足球场上踢出的第一个进球,从溯源码里的一段航拍,到积分兑换的一袋好米,邵宅村的日子,正由众人商量着,稳步向前。这里的田埂,不仅生长着沉甸甸的稻穗,更生长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