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代表履职>

王乾:24年“追绿记”

作者: 编辑:崔斌 来源: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 发布时间:2025-09-30

走进位于平湖经开区的川源(中国)机械有限公司,一幢三层的研发大楼映入眼帘,里面设有水质分析室、理化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等高科技实验室,还有设备、环工、智联3个研发部的集中区域。持续做精做深水处理细分领域,这是企业的坚持,也是平湖市人大代表、川源(中国)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乾的“追绿”初心。

坚守24年,王乾始终把“绿水青山”的愿景,揉进产品研发、政策推进的每一步里,书写着“绿色答卷”。

车间里的“环保基因”

从造设备到改生态

1995年,川源落地平湖经开时,就把“优化生态环境”刻在了厂牌上。2001年,刚加入川源的王乾第一次跟着老厂长去污水处理厂考察,就被眼前的景象触动:“厂长指着发黑的污水说,‘咱们造的设备,得让这水变清’,这句话我记到现在。”

带着这份初心,他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手握百余项专利,让川源从只造水泵,变成能提供“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整体解决方案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国污水处理设备十大品牌”的称号,成了最硬的“环保名片”。

2020年担任川源总经理后,他把物联网、AI技术装进环保设备里。2024年南河头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中,这套智慧水务系统派上了大用场——实时监测水质、智能调控水循环,原本有些浑浊的河道,又变回了“水清岸绿”的模样。

“环保不能只盯着车间,得走进社区、农村。”在曹桥街道百寿村,他捐赠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解决了村民“生活污水没处去”的难题;在开发区白马堰社区,投入设备治理毛家浜河道,还安排专人长期维护。累计投入超百万元,他没算过“回本账”,只说:“企业赚了钱,就得反哺社会,这是本分。”

代表证里的“绿色担当”

从提建议到解难题

“当选人大代表,不是多了个头衔,是多了份‘帮大家解环保难题’的责任。”

2022年,王乾用半年时间跑遍了20多家企业,翻遍了国内外的案例,提交了《关于制定我市“双碳战略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的建议》。

“很多企业想转型,但不知道往哪转、政策有没有支持。”他在建议里提出,要统筹产业布局、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还细化了碳减排目标和政策体系。这份建议得到市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很快启动专项调研,为平湖“双碳”落地搭好了框架。

企业“想改不敢改”的痛点,他也看在眼里。2023年,平湖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他提出《关于加大对企业节能减碳技改激励力度的建议》,推动市经信局出台了《平湖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提质提效实施方案(2024—2026)》。政策落地后,2024年开发区就有15家企业完成绿色改造,一年减碳超2500吨。

“有家纺织厂改造后,每个月电费少花3万多,老板拉着我说‘早改早受益’,听到这话我比啥都高兴。”

厂区里的“全民行动”

从自己做到大家学

“环保不是企业的‘独角戏’,得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王乾把环保实践融入履职,推动“生态保护”从政策文件里的关键词,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日常。

川源厂区每月举办“资源回收中心”开放日活动,这不仅是员工分类废纸板、塑料瓶的环保行动,更是王乾践行“代表联系群众”的微型阵地。他常会趁此机会和员工、家属聊家常,把收集到的问题整理成建议反馈给相关部门。

厂区自助餐厅推行“小份菜、按需取”,王乾把这一做法作为“绿色生活”的调研案例,在人大代表小组活动中分享。他提出“将企业食堂减碳经验推广至学校、社区”的建议,得到相关部门关注,部分社区随后也试点推行了“小份餐”模式。

此外,他联合黑伟公司成立平湖首家企业主导的“川源黑伟环境教育基地”。“污水变清”实验、废旧材料手工课,成了他履职的“科普课堂”——每次有亲子活动,他只要有空就会到场,和家长孩子们聊“身边的环保”,收集大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有个小朋友做完实验说‘以后要像王叔叔一样保护水’,这就是我们做教育基地的意义——把绿色种子种进孩子心里。”王乾说,“不管是作为一名企业家还是人大代表,我就想把环保这件事做扎实,让更多人加入‘追绿’的队伍,让家乡的天更蓝、水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