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理论实践>

以人大监督之力 筑牢“八五”普法之基

作者:王夕梅 编辑:白丹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09

近年来,江苏省海安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市委决策部署,注重将普法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通过作出决议决定、联合创新机制、听取专项工作报告等多种方式,打好全市“八五”普法监督“组合拳”,有效推动普法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筑牢坚实的法治根基,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市贡献人大力量。

规划引领 把准普法方向

法治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法治素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普法规划不仅是一份工作蓝图,更是法治社会建设的“施工图”。海安市人大常委会出台第八个普法五年规划,立足职能定位,以推动落实规划为中心,常态化跟踪问效,将此项工作作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助力法治海安建设的重要抓手,切实督促相关单位将普法责任落到实处,确保法治海安建设始终沿着正确轨道稳步前行,持续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

决议定盘 筑牢法治基石

2022年,海安市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审议通过《关于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和《关于加强新颁布法律法规贯彻实施的决议》。通过人大决议的形式,将普法责任法定化、具体化,不仅为“八五”普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制度支撑,也为基层单位提供了明确的工作指引。《关于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明确了普法工作的目标、任务和重点,为全市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凝聚了社会共识、夯实了工作基础;《关于加强新颁布法律法规贯彻实施的决议》则聚焦新颁布法律法规的落地实施,推动各单位积极履职,强调各单位要加强宣传、严格实施,确保每一部新法律法规都能在海安有效落地、深入人心,发挥其应有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联合创新 增添普法活力

近年来,随着南京理工学院、黑龙江工商学院分校区相继落户海安,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来海安求学。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法治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市依法治市委员会、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与提升,联合创新“校地联动”共建法治校园机制,推动学校与海安市各职能部门开展共建活动,通过举办法律讲座、开展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暑假挂职锻炼等方式,让广大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校地联动”共建法治校园机制的创新实践,不仅全方位丰富了校园法治文化生态,更为青年学子构筑起浸润式法治成长环境,实现了学校教育体系与社会法治资源有机融合。

监督问效 拧紧落实发条

海安市人大常委会以监督问效为发力点,聚焦“八五”普法工作,充分发挥人大监督职能,通过专题听取市政府法治政府建设、新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法治村居建设等有关情况专项工作报告,实现政府组成部门、垂直管理单位等56家法律法规实施主体报告普法工作全覆盖,全面掌握普法动态,精准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积极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在人大监督推动下,各单位压实普法责任,形成协同推进“八五”普法的强大合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深化,取得实效。2024年,海安市荣获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先进集体、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单位两项国家级荣誉,充分彰显了法治海安建设的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