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好下放的地方立法权之贵州六盘水篇—— 十年匠心立法守护“中国凉都”清凉世界
作者:杜 梅 赵 坤 编辑:白丹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10
7月20日,今年“三伏”第一天。上午7时30分,“2025六盘水马拉松”鸣枪开跑,来自全球的3.2万名选手在盛夏习习凉风和绿水青山中展开角逐。此时,天气预报显示贵州省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实时温度:19℃。
作为中国夏季马拉松的标杆赛事,“六马”已成功举办了十届,实现了从“铜牌赛事”到“金牌赛事”的升级,成为“中国凉都”的一张靓丽城市名片。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也是六盘水市获得地方立法权的第10个年头。十届马拉松,十年立法路。“两个10年”记录着六盘水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深化生态环保制度供给,以法治力量护佑绿水青山的坚实步履。
地方立法从“0到1”破局,持续筑牢生态环保法规“四梁八柱”
水城河是六盘水的“母亲河”,全长36.2公里,流经市区约20公里,承担着城市防洪、排涝、景观的功能。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管理手段单一,水城河一度河道淤积、水质恶化,水污染问题严重。
为巩固提升水城河景观,六盘水市人大常委会于2017年6月颁布实施《六盘水市水城河保护条例》。作为获得立法权后制定的首部实体性地方性法规,条例从河道保护与管理、生态保护与水污染防治、滨河绿地的保护与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规定,明确相关部门职责,为加强水城河保护和管理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饮用水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立法调研显示,六盘水市有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75个,涉及河流13条,覆盖人口284万人。为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放心水的期盼,2021年5月启动实施的《六盘水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明确了“分类管理”“分级保护”原则,着力解决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范围不清、部门职责不清和经费保障不力等突出问题。
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山多而秀美,峰丛景观独特,自古就有“七十二峰”景观之说。由于城市扩张、开山炸石、开荒种地等原因,部分山体“伤痕”累累。《六盘水市城市山体保护条例》坚持分级分类保护原则,明确了修复责任主体,并将六枝特区、盘州市城区山体纳入保护范围。条例实施以来,六盘水市已停止在中心城区范围内新批准开设露天开采采矿权,对保留矿山全面进行绿色化改造,“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市民生活新常态。
大气环境质量事关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六盘水市机动车保有量74万余辆、非道路移动机械保有量3600余台。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六盘水市机动车尾气尘占大气颗粒物总量的21.9%,排放挥发性有机物占大气中总量的25.9%。2023年11月出台的《六盘水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作为全市首部聚焦空气质量的地方性法规,统筹“人、车、油、检”织密防治网,实行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全过程发力,以法治之盾守护“凉都蓝”。
注重生态环保立法的系统性、协同性,是六盘水地方立法的一大特点。“经过十年的努力,六盘水市初步构建起了涵盖河流与山川、地面与大气、城市与农村的生态保护法规体系,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六盘水市人大法制委负责人说。
以法治方式寻求开发与保护“最优解”,更好释放绿水青山生态红利
韭菜坪景区地处六盘水市和毕节市交界处,最高峰海拔2900.6米,有“贵州屋脊”之称。每到秋天,成片的野生韭菜花将大山“染”紫,前来赏花的游客络绎不绝。
独特的高原景观为旅游经济注入强劲动力的同时,也出现了“成长中的烦恼”:由于景区地处六盘水、毕节两市,规划建设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完善、资源保护不到位等问题较为突出,景区违规建设、游客破坏多星韭、群众盗采奇石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游客体验感和景区可持续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成为摆在两市面前的“必答题”。
握指才能成拳,合力方能致远,协同立法保护景区的思路一拍即合。六盘水、毕节两市按照“统一条例名称、统一审议进度、统一施行时间”的原则,出台了《关于加强韭菜坪景区共同保护的决定》和《六盘水市韭菜坪景区保护条例》《毕节市韭菜坪景区保护条例》,于2023年3月1日同步施行。这是贵州省采取“共同决定+条例”模式跨市协同立法的首次尝试,有效破解了“一山两治”难题,是用法治力量守护绿水青山的创新实践。
盛夏的乌蒙大草原景区天辽地阔,碧野万顷,繁花似锦。景区地处盘州市北部,规划面积55.5平方公里,有30平方公里天然草场、20平方公里连片矮脚杜鹃,备受广大游客青睐。
数据显示,近年来景区游客人数呈大幅增长态势,2023年突破100万人次,其中日接待量最高达到2万人次。由于过度放牧和游客大量涌入,景区草层厚度和覆盖度降低,部分区域出现沙化、土壤裸露情况。在市县两级立法专班的共同努力下,《六盘水市乌蒙大草原保护条例》应运而生。
针对景区是否禁牧的问题,立法专班3次深入景区,通过入户走访、召开院坝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最终于条例中明确了在游览区及保护区禁止放牧的强制性规范,使条款既符合上位法规定,又充分考虑了景区群众关切,找到了景区开发保护与群众利益的平衡点。
值得一提的是,乌蒙大草原景区盛夏自带“制冷模式”,游客露营需求不断升温。条例疏堵结合,提出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可以划定露营活动区域和骑乘路线,增强游客体验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法”化人,推动践行绿色环保生活新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法律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新修订的立法法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通过法治手段强化道德引领,真正实现良法善治。
2022年1月10日,《六盘水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经贵州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正式实施。条例聚焦公民个人行为,将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包括使用环保产品,分类投放、分类处理生活垃圾,优先选择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爱护公共绿地、花草树木和保护野生动植物等。
值得关注的是,条例设置法律责任专章,对随地吐痰、便溺,乱扔垃圾,在禁止场所吸烟等行为设置处罚性条款,让倡导性规范“长出牙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的有益探索。
实行垃圾分类是国际普遍公认的治理垃圾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全市生活垃圾呈快速增长态势,但群众生活垃圾分类意识不强、概念不清、准确率低的情况较为普遍。2022年10月14日批准通过的《六盘水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的最大亮点,就是在厘清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责任的同时,实行垃圾分类引导员制度,对垃圾分类知识进行宣传、引导和劝导,以刚性约束促进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
德安天下,法润人心。梳理近年来六盘水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都能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的条款,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审查已成为地方性法规制定的重要环节。
“六盘水是一个煤炭资源城市,加强生态环保领域立法,既是法律赋予地方立法权限时划定的重点,也是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六盘水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下一步工作中,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抓好新修订的立法法的落实,推动生态环保立法持续“上新”,持续擦亮“中国凉都”名片,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六盘水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