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人大常委会加强监督 以法治力量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作者:李天富 编辑:白丹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13
近日,在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白玉社区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站里,“爱心妈妈”张大姐正在为结对帮扶的留守儿童辅导作业。今年以来,巴中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未成年人保护作为监督工作重点,通过多种监督方式,推动各级政府筑牢未成年人保护防线,让法治阳光照亮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
依法监督构建保护体系
“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守护未成年人的温暖屏障。”巴中市人大常委会监察和司法工委主要负责人在调研中强调。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纳入年度监督工作计划,通过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开展执法检查、组织专题调研等多种方式,推动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建设。
在市人大常委会的持续监督下,市、县两级政府均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恩阳区白玉社区创新“跑团+维权站”模式,依托100余名“跑手”为妇女儿童提供线上线下综合维权服务,这一创新做法得到市人大常委会的充分肯定。
市人大常委会督促相关部门对照法律法规梳理法定职责、建立责任清单、加强部门间会商协调,着力解决“职责不清、边界不明、权责不一”等问题。通过持续监督,全市已建成各类未成年人保护阵地186个,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保护网络。
聚焦重点提升保护实效
巴中市人大常委会重点关注特殊司法制度落实情况。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发现,市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在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时,更加注重落实“圆桌审判”、犯罪记录封存、合适成年人到场等特殊程序和制度,司法保护质效明显提升。
针对社会高度关注的校园欺凌等现象,市人大常委会推动司法机关保持高压态势。平昌县建立留守女童平安手环智慧守护平台,为2337名留守女童提供安全保障。“当孩子遇到危险时,按下手环上的SOS按钮,报警信息会立即推送给监护人、学校和民警,我们能在第一时间采取保护措施。”平昌县妇联负责人介绍说。
市人大常委会还重点关注入职查询和从业禁止制度执行情况,督促相关机制在教职员工等重点行业领域严格落实。2025年1月至8月,全市司法机关办理未成年人保护案件数量同比增长16%,社会满意度显著提升。
凝聚合力共筑保护屏障
巴中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强调,未成年人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在市人大常委会的推动下,“党委领导、政府主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格局得到巩固和完善,教育系统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渔溪小学建立“三位一体”育人网络,成立“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教师家访覆盖所有留守儿童和特殊家庭学生。“暑假期间,全校教师累计家访一千余次,我们对每个特殊学生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该校主要负责人表示。
平昌通用职业技术学校构建了五级责任体系,建立特色安全防护机制,将女性学生安全、校园欺凌防治等内容纳入核心环节。“我们坚持‘1530’安全教育制度,每天放学前1分钟、每周5分钟、节假日30分钟进行安全教育,确保安全意识深入人心。”该校负责人说。
社会力量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也取得新进展。白玉社区组建“爱心妈妈”队伍,与留守儿童实现“一对一”结对帮扶;渔溪小学联系团区委、关工委、爱心企业等共同开展关爱活动;“心语·阳光”法治教育社会实践基地采用“学习+体验”模式,已接待1600余名师生和家长参观学习体验。“在这里,我们不仅学到了法律知识,还通过模拟法庭体验了司法程序,懂得了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参加完基地活动后,一位中学生说。
通过持续监督推动,巴中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已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法治保障的良好局面,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筑起了坚实屏障。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法治的阳光照亮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