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理论实践>

浅议如何推动新修改的代表法落地见效

作者:王 凯 编辑:白丹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14

新修改的代表法立足新时代人大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对代表履职提出了更严标准、更实要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着力构建“点线面”有机统一的立体架构,让代表履职升级为“系统工程”,推动新修改的代表法从“纸面规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实践。

以能力建设为核心

夯实代表履职基本点

“点”是立体架构的基石,也是每位代表独立履职的最小支撑要素。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直接决定了新修改的代表法落地的精度。新修改的代表法新增了代表履职的政治原则、政治要求、职责使命等内容。落实好这些原则和要求,要从思想、专业和实践三个维度全面提升代表履职能力。一是强化政治素养铸魂。健全“第一议题”制度,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作为必修课,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精准解读新法的条文,深刻理解新法的核心要义,让人大代表履职方向更明、方法更多、底气更足。二是提升专业水平固基。针对代表的知识短板和能力弱项,开展精准化、专业化、针对性培训,建立“初任培训+专题培训+线上学习”三维培训体系,推行“分层分类+精准滴灌”培训模式,设置法律法规、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保障、议案撰写、AI人工智能运用等模块化课程,让代表在沉浸式学习中提升专业水平。三是锻造实践本领添翼。理论学习若脱离实践,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以实践为“练兵场”,构建“参与—总结—提升”的闭环机制,制度化组织代表参与专题调研、集中视察、执法检查、专项询问等具体履职活动,让代表在真实履职场景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在直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锤炼洞察力与执行力,将理论素养转化为实际工作效能,实现“学”与“行”的有机统一。

以协同联动为关键

贯通代表履职多条线

“线”是立体架构的经络,也是代表履职的纽带。要着力打破层级、地域、领域壁垒,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履职脉络,让新修改代表法的各项要求在协同联动中落地生根。一是筑牢“代表—代表”协同线。新修改的代表法明确,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按照便于组织和开展活动的原则,根据地域、领域等组成代表小组”“可以参加下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代表小组活动”,为代表协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实践中,要打破思维定式,以推进“结对履职”模式为抓手,按行业、区域、议题等组建专业代表小组,通过贯通纵向“层级线”、横向“区域线”,有序开展共性问题联合监督,让代表履职从“单兵作战”变为“集团冲锋”,提升整体履职质效。二是激活“代表—国家机关”互动线。新修改的代表法进一步完善了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机制,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应当加强同代表的联系,听取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和改进各方面工作”。落实好以上要求,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将协商民主引入代表工作全过程,实行代表建议办理“三见面”,常态化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参与审议,定期组织代表与政府部门负责人面对面沟通等,将“代表可以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的权利转化为推动问题解决、促进工作改进、惠及民生发展的实效。三是打通“代表—基层治理”融合线。新修改的代表法拓展了代表履职场景,进入数字化转型与现代化治理协同推进的新历史时期,要大力推动代表履职与“网格化治理”深度融合,借助代表家站点、统一见面日、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民生实事观察点、代表工作室等多元化的平台载体,“双联”制度、代表轮值制等工作机制,引导人大代表参与矛盾调解、政策宣传、民生服务等工作,把代表履职从“会场发声”延伸到“基层治理一线”,真正成为连接国家治理与基层自治的重要纽带。

以效能提升为目标

构建代表履职全域面

“面”是立体架构的呈现,也是代表履职的终极指向。“点”的夯实、“线”的贯通,最终要体现在履职效能“面”的提升上。新修改的代表法最根本的落脚点是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关键在于解决问题,提升群众获得感。一是完善制度保障面。紧扣新修改的代表法条款精神,尤其是新增的履职规范、服务保障等内容,结合地方人大工作实际,分层分类推进配套制度修改,把原则性规定细化为可量化、可考核、可追溯的操作指引。例如,在履职规范方面,细化会议审议、闭会调研等具体要求,明确线上履职等新形式的操作标准;在履职管理上,建立履职档案动态更新机制,对履职不力的代表进行督促提醒;在述职评议环节,完善“代表述、选民评、组织督”流程,将评议结果与履职激励挂钩;在建议办理领域,规范交办、督办、反馈全流程。二强化成果转化面。建立健全代表履职成果转化机制,进一步细化流程,对代表议案建议、调研报告等,应区分立法类、监督类、民生类等类型,从针对性、可行性、实施成效等维度进行量化评价,评估优秀的代表建议,由人大常委会督促政府及相关部门纳入政策制定参考清单,由相关单位制定转化方案,明确责任人和时限,并定期向代表反馈进展情况,推动其最大限度转化为惠及人民群众的具体政策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