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史海>

见证民主力量 守护“为民”初心

作者:田瑶 编辑:林娜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14

我在二十岁出头的青涩年华步入了陕西省安康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在这个岗位上一路前行,如今已悄然迈入不惑之年。人大常委会机关这片民主沃土,让我在实践中不断补短板、在挑战中持续拔节生长,实现了一次次自我突破,也让“为民履职”的初心愈发坚定。

起步:学思践悟,迈好履职第一步

2010年,带着对人大工作的敬畏,我进入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秘书科工作,工作任务是收发文件、登记送签等。第一次拿到需要把关格式的公文,看着页面上的字体、落款、发送范围等,我拿不准是否符合规范,迟迟不敢下笔标注,真切体会到“无从下手”的窘迫。就在我陷入迷茫时,两样东西成为照亮我成长之路的“明灯”。

在秘书科的书柜里,我找到一本《公文写作与处理规范》,我如获至宝地翻开,扉页上还留有其他同事的标注痕迹。这本书就像一把“入门钥匙”,帮我打开了公文世界的大门,从党政机关公文的文种分类,到每个文种的适用场景、行文逻辑;从标题拟定的“准确简洁”原则,到正文段落的“分层有序”要求,再到落款日期、印章位置的规范细节,每一项都阐述得清晰明了。我把这本书放在办公桌最显眼的位置,遇到拿不准的格式问题,就随时翻查、对照修改,逐渐我的工作也越来越熟练顺手。

更让我触动的是科室负责同志借给我的那本厚厚的工作笔记。黑色的封皮已经有些磨损,翻开内页,密密麻麻的字迹,工整得让人惊叹。笔记本前几页是人大工作核心知识点摘抄,中间部分详细记录着不同类型会议的筹备流程及注意事项,最后几页则是对每次工作的反思总结。捧着这本笔记,我仿佛看到了他多年来在工作岗位上深耕细作的身影,原来那些看似“业务熟练、事事从容”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用心积累,是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到极致的较真,是在一次次实践中不断打磨、总结改进的坚持。

在秘书科的四年里,我带着那本书和翻抄的笔记,在“学中干、干中学”,从最初协助校对文件时的小心翼翼,到后来独立起草公文时的从容不迫;从第一次参与会议筹备时的手忙脚乱,到后来能统筹协调会场布置、材料分发的有条不紊,这不仅是办文办会技能的提升,更是对人大工作理念的深刻理解,这让我在后来面对更复杂的工作挑战时,始终能够保持底气与自信。

进阶:统筹协同,破解工作繁杂局

2014年,我调岗到教科文卫工委(后更名为社教工委)办公室。工委办公室是承上启下、协调内外的“中枢”,职能工作与中心任务交织,办文、办会、办事环环相扣,就像一首多声部交织的交响乐。

在工委的十来年里,我不止一次经历过“多项任务叠加”的忙碌时刻,每次,领导们总会耐心帮我梳理任务优先级,同事也会主动分担部分工作,在同事们的齐心协力下,我不仅顺利完成了一次次任务,更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出干好工委办公室工作的核心秘诀,要学会“十指弹琴”,才能让各项工作协同推进。

要分清主次、抓准重点。工委办公室日常工作看似繁杂,实则有“轻重缓急”之分,主任会议、常委会会议议题的准备工作,是关乎工委履职成效的“主旋律”,必须集中主要精力办理,每个环节都要精益求精,确保“主旋律”清晰突出;而文件流转、信息报送等日常工作,虽属常规事务,却是保障工委运转的“伴奏音”,也不能懈怠。

要加强协同联动、凝聚合力。工委办公室的多项工作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这就要让每个参与方都像弹钢琴的手指一样,找准自己的节奏、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取得良好的成效。

要注重细节、精益求精。在文件校对时,多一遍核对就能减少一处错误;在会议筹备时,多一次检查就能避免一个纰漏。只有做到细节把控、精益求精,才能让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精准高效。

十来年的工委工作,教会我在繁杂事务中理清头绪,在多方协作中凝聚合力,在细节把控中追求精准,让工委办公室各项工作像一首和谐的钢琴曲,在忙碌中保持有序,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履职效能。

扎根:坚守初心,传递人大为民情

在人大工作的这些年,我参与立法及立法调研工作12项,监督工作60余项,代表建议督办260余件,走过街巷、进过学校、去过工厂、坐过群众家中的板凳,在与民生诉求的近距离触碰中,渐渐读懂了“人民至上”四个字背后沉甸甸的分量,筑牢了做好人大工作的自豪感与使命感。

2015年,我跟着调研组开展城乡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走访调研,脚步停在了育才路纵横交错的小巷里。那时,部分家长为了让孩子能上心仪的学校,无奈选择在学校周边租住狭窄的民房。这些舍近求远的选择,哪里只是简单的“择校”,那是家长们倾尽全力对孩子的“托举”,是藏在柴米油盐里的“民生密码”。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这些期盼记在本上、放在心上,通过梳理调研情况形成报告,在审议时提出“优化学校布局”“均衡师资配置”的建议,推动相关部门出台政策,让家长和孩子不用再奔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当看到随着紧密型城乡教共体建设工作的开展,家长们租房择校的情况慢慢减少,我心里满是暖意。原来,我们伏案写下的每一份调研报告、反复推敲的每一条建议意见,都能成为点亮群众期盼的光。

2023年,在汉调二黄保护立法调研现场,老艺术家得知我们是为立法征求建议时,颤巍巍地握住调研组成员的手,从那温热的触感里,我们感受到的是老艺术家对文化存续的期望。那一刻,立法调研的意义变得具体而厚重。我们跟着老艺术家走访剧团、看排练、听演员们的建议,把“设立汉调二黄艺术传习所”“中小学校开展汉调二黄艺术普及活动”等纳入立法考量。因为我们明白,一份好的地方性法规,不该只有刚性的约束条款,更该承载起群众对文化存续的期盼。如今,看着汉调二黄传承人走进校园教孩子们学唱,看着汉调二黄演出现场坐满年轻观众,我愈发明白,人大立法工作,也是在为“民生温度”筑牢法治保障。

2025年,在《陕西省养老服务条例》执法检查和养老方面代表建议督办工作中,我们走进老年大学、养老服务机构和敬老院,与老年群体面对面交流,他们关于养老服务设施配套、服务质量、医疗护理等方面的期盼,字字句句都是对高质量晚年生活的真切向往。我们把这些诉求分类梳理,并对照《陕西省养老服务条例》逐条检查落实情况,整理问题清单,组织开展专题询问,让相关部门直面群众期盼。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人大监督工作不是“走流程”,而是连接群众期盼与政策落地的“桥梁”。我们身上的责任,就是把群众的呼声期待变成实实在在的政策举措,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美好愿景成为每位老年人触手可及的幸福日常。

在人大工作的每一天,都像是在与“民生”进行一场深度对话,从孩子教育到老人养老,从文化传承到医疗保障,每一件看似平凡的小事,都藏着群众的期盼。这些“民生温度”,就像一束束光,照亮我的履职路,让我深刻认识到,人大工作者的责任,就是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列入“履职清单”,把“民生期盼”变为“幸福日常”。未来,我仍会带着这份坚守,在岗位上踏实履职,将人大为民情,深深传递到群众心坎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