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忻州:筑牢履职根基 践行使命担当
作者: 编辑:赵佳敏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16
“自新修改的代表法颁布实施以来,市人大常委会深刻把握新时代代表工作的新内涵、新要求,将深入学法用法作为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的重要契机与强大引擎,坚持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守正创新,全方位激发代表履职活力,深层次提升代表工作质效,为代表依法履职、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构筑了坚实根基,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忻州实践注入了澎湃动力。”近日,山西省忻州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同志介绍。
强化理论武装
筑牢履职尽责的思想根基
“新修改的代表法进一步明确了人大代表的职责定位、权利义务和履职要求,为新时代代表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学法是履职的前提,用法是尽责的关键。”日前,在忻州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一次代表学习新修改的代表法经验交流会上,市人大代表、市广播电视台总编辑石建卿直抒心声。这也是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强化代表思想政治和履职能力建设的缩影。
忻州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将加强代表履职能力建设视为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常抓不懈。特别是,将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新修改的代表法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置于代表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不断强化人大代表的政治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确保代表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
忻州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将政治理论学习摆在代表培训学习的首位,及时组织人大代表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党中央和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及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同时,紧密结合代表履职实际需要精心设置课程,涵盖代表履职应知必知法律法规和履职技能,确保培训既“接天线”又“接地气”。
忻州市人大常委会注重培训对象的广泛性与针对性。2022年,重点开展代表初任培训,帮助新当选的人大代表尽快进入角色。自2023年始,将重点转向履职能力提升培训。同时,连续数年组织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分管副主任及代表工作机构负责人参加高层次履职能力提升班,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作用,并确保对基层代表的培训全覆盖,因材施教增强培训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在培训方式上,忻州市人大常委会一方面依托本地党校、干部学院等资源举办常规培训班;另一方面积极“走出去”,先后组织人大代表赴上海、浙江等地高校及干部学院异地教学,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和创新做法。此外,还积极运用线上平台开展网络培训,打破时空限制。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忻州市人大常委会注重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案例分析、分组研讨相结合,特别是在结业前组织深入讨论和交流发言,并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大代表围绕培训内容及全市中心工作深入调研,确保代表提交高质量的议案建议。这种“培训+实践+检验”的模式,有效促进了学习成果向履职能力的转化。据统计,近三年来,忻州市人大常委会共组织市人大代表培训班11期,累计培训45天,培训代表1003人次,保证对代表任期培训全覆盖。
反映在履职成果上,市人代会上代表所提议案建议的数量和质量均稳步提升。
“通过系统学习和外出考察,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不仅要学好用好代表法,不断提升履职能力,更要有开阔的视野,把外地的好经验带回来、用得上,更好地服务本地发展。”忻州市人大代表张秀珍对此深有体会。
夯实履职平台
畅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人大代表联络站是代表闭会期间履职的重要载体,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单元。忻州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代表联络站的建设、管理和作用发挥,将其作为提升代表工作质效的重要依托,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为确保代表联络站建设有章可循、运行规范高效,忻州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制度文件,对联络站的功能定位、设置标准、组织管理、活动内容、工作制度等作出明确细致的规定,为全市代表联络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按照“便于代表联系群众、便于群众找到代表、便于活动开展”的原则,忻州市人大常委会科学优化联络站的空间布局,并遵循“就地就便、混合编组”的原则,将辖区内各级人大代表全部编入相应的联络站,实现代表进站全覆盖。此举打破了代表层级和地域界限,促进了各级人大代表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协同履职。
忻州各县(市、区)人大代表联络站普遍建立了“代表接待选民日”制度,在每月固定一日组织人大代表进站接待群众。进站人大代表认真记录、梳理分析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通过法定途径转化为建议,为党委科学决策、人大监督提供详实的民意依据,有力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和群众的满意度,生动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本届以来,忻州市各级人大代表累计进站参加活动达1.5万余人次,开展各类联系群众活动4900余次,接待群众6.5万余人次,收集整理代表意见建议5800余条,协助化解基层矛盾纠纷590余起,推动解决群众关心的实事难事700余件。
优化服务保障
创新履职实践彰显担当作为
强基固本,守正创新。忻州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创新服务保障方式,鼓励和支持人大代表在依法履职中探索创新,在助推高质量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展现新作为。
通过深化“两个联系”畅通民意渠道和《忻州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工联系市人大代表方案》的落地落实,人大代表深度融入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成为常态。本届以来,忻州市人大常委会累计安排列席常委会会议的省、市人大代表超过90人次;通过强化经费管理夯实履职基础,忻州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将代表活动经费、学习培训经费全额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按时足额拨付,同时建章立制确保经费专款专用,消除代表的后顾之忧;以严格资格管理把好“入口”关,换届以来,忻州市人大常委会共完成代表资格审查75人次,其中补选代表33人次,依法终止代表资格42人次;通过狠抓建议督办彰显履职价值,忻州市人大常委会全过程、全方位推进代表议案建议提出和办理“两个高质量”。换届以来,代表建议办理的答复率达到100%,办结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真正将代表的“金点子”转化为发展的“新动能”。
以深化视察调研提升建言精准度,忻州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每年精心组织代表开展专题化、小切口的集中视察和专题调研,既锻炼了代表队伍,又加强了市、县两级人大工作协同,形成一批有价值的调研成果,为市委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丰富主题活动激发履职主动性,忻州市人大常委会根据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任务,指导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代表主题活动。2024年,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统一部署,忻州市人大常委会在全市深入组织开展“五级人大代表进站入点听民情解民忧”主题活动,各联络站、点共组织开展主题活动493场次,参与代表5968人次,接待群众9842人次,收集问题建议3183条,推动解决并向群众反馈问题613条;探索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自2023年起,忻州市人大常委会积极稳妥推进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量身定制”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的试行办法,在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由全体人大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票决产生了年度17件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并通过全过程监督确保民生实事项目全部高质量完成,实现了民生需求与政府决策的精准对接,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加真切可感。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市人大常委会将对标一流、守正创新,持续在深化代表学习培训、建强用好履职平台、优化服务保障机制、创新代表活动方式上下功夫,不断推动代表工作提质增效,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作出忻州人大新的更大贡献。”忻州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同志表达了对新法规引领新实践的信心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