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理论实践>

构建一体化数字监督体系 重塑预算监督新范式

作者: 编辑:白丹 来源:童愉琴 发布时间:2025-10-16

四川省长宁县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决策部署,加强对预算联网监督系统的“建、管、联、用”,重塑现代预算监督新范式,构建起覆盖全面、贯通上下的一体化数字监督体系,为筑牢财政安全防线、提升治理效能注入强劲动能。

建设“一个系统” 夯实监督基础

长宁县人大常委会以“数据融合、功能集成、力量协同”为导向,建成覆盖全面、贯通上下、多维一体的预算联网监督系统,为实现全口径、全过程、全方位财政监督提供坚实平台支撑。预算联网监督系统纵向贯通市、县、乡三级,横向贯通财政、发改等14个部门,导入自2016年以来的相关数据,建立起多年度、多层次的数据库,构建系统互联、全域覆盖的监督体系。系统涵盖预决算审查、国有资产等5大基础模块,政府债务、民生实事等9大专题模块,代表履职、学习交流等3大服务模块,实现了“查询—分析—预警—服务”一体化。同时,县人大常委会整合监督力量,建立“18名代表组成的专业代表小组+30名成员组成的专家库+39名村社区干部、村居民代表等组成的绩效评估小组”为一体的财经监督队伍,有力解决了运用预算联网监督力量不足的问题。

聚焦“两个重点” 强化系统应用

长宁县人大常委会聚焦预算决算审查监督、政府债务等财经监督的重点要点,利用联网系统,结合实地调研,不断拓展深化应用场景。

聚焦政府债务监督。“全天候”动态监测。系统自动归集债务余额、限额等形成可视化数据报表;设置预警指标,对超警戒线、还款逾期等情况自动触发预警;定期生成债务分析报告,为常委会开展监督提供支撑。“全过程”专项监督。事前精准审核,联合财政部门运用系统审查项目申报合理性、偿债计划可行性等,严把入口关;事中跟踪监督,通过系统动态监测资金拨付进度、项目建设等情况,对偏离预算、进度滞后等问题进行预警,督促整改落实;事后绩效评估,结合系统分析与实地核查,综合评价资金使用效益。“全闭环”问题整改。构建“预警—交办—整改—反馈”闭环机制:系统生成问题清单,分类交办至相关部门,明确整改时限;通过线上跟踪、现场复核等方式督促相关部门对问题进行整改;并由县人大常委会对整改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

聚焦预算绩效监督。预算编制“问绩效”。强化绩效目标审核,会同财政部门通过系统对绩效目标与预算项目的匹配度、指标设置的合理性等进行全覆盖审查;建立项目入库绩效评估机制,对重大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执行过程“控绩效”。系统自动对预算执行进度与绩效目标实现程度进行比对分析,根据偏离度绝对值建立“红黄”两色预警。组织人大代表对系统预警项目开展专项调研,提醒并纠正相关部门存在的问题。结果运用“看绩效”。县人大常委会专题听取和审议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情况报告、部门整体和专项资金绩效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议意见,推动县政府制定县级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办法等制度,将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编制、调整的重要依据。

力促“三个转变” 提升履职质效

长宁县人大常委会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以理念革新为动力,系统推动监督模式、手段和格局的深刻重塑,全面激活预算监督效能。

力促“被动监督”向“主动担当”转变。一方面,人大过去多遵循“报什么审什么、交什么看什么”的被动模式,监督视角受限,通过预算联网监督系统的深度应用,监督从“等米下锅”转向“主动寻策”;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与宣传,各部门逐渐自觉将预算联网监督融入日常工作,积极配合系统数据更新、问题整改等工作,形成主动担当的良好氛围。

力促“传统监督”向“智慧监督”转变。县人大常委会在升级系统的同时开发了预算联网监督微信小程序,今年人代会上,代表通过小程序查看预算数据,提交意见建议23条,其中18条被采纳,实现“线下”监督向“线上+线下”监督的转变。借助系统自动归集、实时更新的功能优势,建立起“日常在线监测—定期专题分析—动态跟踪整改”的长效机制,实现时点性监督向常态化监督的转变。

力促“单兵作战”向“协同共治”转变。预算联网监督系统深度赋能,参与范围不断拓展,构建起多元主体全程参与、各尽其责的监督格局。内部,常委会各办事机构积极协助配合,共同利用系统对各自负责领域内的事项开展监督,提出工作建议或解决相关问题。外部,纵向指导乡镇人大运用系统加强财经监督规范化建设;横向联合审计、财政部门共享系统预警信息。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征求预算编制意见,实现公众有序政治参与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