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谒项王祠
作者:王增林 编辑:林娜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17

一个浓云密布的秋日,我来到位于安徽和县乌江镇的项王祠,瞻仰这位我们早在历史书上就认识的悲剧英雄。
项王祠坐落于乌江镇东南的凤凰山。秋风飒飒,凉意阵阵,我踏上了项王祠景区石阶。只见石阶两边,竖着两个巨大的四方形灯柱。灯柱四面,遒劲苍老的墨书大字,书写着人们最熟稔的两首诗:一首是项羽自己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另一首是唐人杜牧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两首诗,一首表达了项羽被围垓下、四面楚歌时的绝望无奈,一首道出了对项羽兵败后不过江东、以谋东山再起的遗憾和惋惜。读着诗,游客未进大门,便为这位盖世英雄的结局深深叹息。
走上园区甬道,两边是粗壮苍老的两排龙柏,翠色深深,森然站立,犹如当年跟随项羽征战四方的士兵,簇拥着他们的主人,似乎又在列队欢迎游客的到来。
甬道的尽头,便是坐北面南的项王祠。山门前,一座旗台,竖着一竿七八丈高的旗杆。当年项羽垓下突围,带着八百余骑一路南奔,沿途损兵折将,到达乌江渡口时,只剩二十六骑。乌江亭长劝其乘船过江,再图大计,但项羽面对汹涌而至的追兵,拒绝了亭长的好意,令部下在此再竖战旗,回头冲入敌阵,鏖战厮杀,斩敌百余,直至血染战袍,力不能支。
走上几十级台阶,人们跨进项羽灵祠的院落。迎面高大的享殿,里面供奉着英雄的塑像。通身赭红色的巨大塑像,身着铠甲,腰佩宝剑,跷足踏石,瞭望远方,英武雄奇,目光如炬。项羽殁年三十一岁,这尊塑像,突出了英雄的年轻英武,勇毅刚强。
享殿背后,建有英雄的衣冠冢。甬道两边,立着文臣武将各一对,石马石麒麟各一对,规制当然远不及古代帝王。但项羽虽未成帝业,《史记》却破例将其列入“本纪”,享受帝王的尊崇待遇,现在这里有石人石马相伴,世代享受香火祭祀。项羽如果地下有知,也可以瞑目了。
墓道后高高的台基上,一座不大的圆形墓冢,顶上有几缕衰草在秋风中摇曳。史书记载,项羽拔剑自刎时,将头颅赠予一直跟随他的吕马童,由他向刘邦邀功领赏。自刎仆地后,追杀的汉兵蜂拥而至,瓜分其遗体。这座墓是后人收集其血衣和遗物建立的。
享殿前面有一条不宽的“止马河”,是当年项王勒马停驻的地方,河边建有乌江亭。亭子四周,卵石铺地,遍植花木。虽已入秋,但眼前花草灿然,迎风摇曳,翠竹昂首,飒飒有声。竹林背后,立着一块巨石,上书“抛首石”三字,当年项羽就是在这里将自己的首级留给吕马童的。两千多年过去,地上早就不见陈年血痕,但是撩人鬓发的阵阵秋风,似乎还在向游人诉说着当年的英雄故事。
折返继续往前,来到景区碑廊。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和达官贵人留下了对这位失势英雄的评价。称颂功业的,歌其勇武的,感叹遭遇的,总结教训的……不少游人在碑廊前驻足流连,低声阅读,轻轻叹惋。时间吹散了战火硝烟,漫漶了历史痕迹,中国历史向来的叙事逻辑是“成王败寇”,但进入关中“约法三章”、夺得天下的刘邦受人称颂,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项羽,人们同样没有忘记。这里面包含着多少人们判定是非、臧否人物的密码?
中国人对于西楚霸王项羽,感情是复杂的。佩服认可他的英武神勇,力可拔山,不擅权谋,不使阴招。同情他的兵败垓下,虞姬诀别,回天无力,拔剑自刎。当然,历史深处,总有些幽暗处不容细窥。人们在仰慕、同情英雄的时候,却也容易忽略他坑杀降卒、火烧咸阳的暴行,这些也是导致他丧失人心、最终兵败自杀的关键之处。
打江山,守社稷,靠的是什么?还是用碑林里晚唐诗人汪遵写的这首《项亭》来解释吧:“不修仁德合文明,天道如何拟力争。隔岸故乡归不得,十年空负拔山名。”
汪遵的诗,是在评价背时英雄项羽,也是在警省今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