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主>

广西钦州:立法直通车 开进百姓家

作者:谭乃豪 吴立融 沈露 姚佳丽 编辑:林娜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25-10-21

在广西钦州市第二中学的一堂法治课上,学生们讨论的不是枯燥的法条,而是他们为《钦州市城市养犬管理规定》向自己父母征集来的意见建议。这些由中学生带来的建议,通过学校的基层立法联系点,一路坐上了“立法直通车”,最终可能成为影响全市的地方性法规。这并不是特例,而是钦州地方立法工作中的常态。近年来,钦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建好、管好、用好17个这样的基层立法联系点,让立法工作从机关真正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高位谋划:“统分联”打通民主立法“神经末梢”

立法,曾被视为“高大上”的专业活动。如何让它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钦州的答案是:把立法联系点建到群众身边。

“统”得有力。 这项工作被纳入市人大常委会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形成了从自治区领导调研指导,到市委重视支持,再到常委会主要领导部署、分管领导季度调研、委室月度跟踪的“闭环”工作链,确保“一年接着一年抓,一任接着一任干”。

“分”得科学。 钦州的17个立法联系点,绝非“撒胡椒面”。它们各有侧重,精准布局:灵山县陆屋镇联系点紧盯“平陆运河”建设,广西华谊能化公司联系点聚焦绿色石化产业,犀牛脚镇联系点关注海洋文旅,鸿亭街道联系点则对口城乡建设与管理……一张覆盖关键领域、倾听专业声音的立法信息网络就此织就。

“联”出合力。 立法联系点不是“信息孤岛”。它们与人大代表联络站、立法专家库、政府部门等紧密联动。例如,华谊联系点曾联合自贸区人大代表联络站、执法部门等,开展为期一周的《钦州市停车场建设和管理条例》普法宣传,直接覆盖2万余人,实现了立法与普法、监督的有机结合。

规范运行:“建管用”激活联系点“一池春水”

要让“立法直通车”持续跑起来,离不开规范的制度保障和长效的服务管理。

制度保障,打破“大锅饭”。 钦州在2016年就出台了联系点工作规定,并两度修订。2023年出台的《立法工作经费支付管理办法》尤为关键,它明确了联系点开办费、日常经费,甚至群众参加座谈的误工费,改变了以往“平均主义”的拨付方式,有效激发了各点的积极性。

标准化建设,“五有五定”全覆盖。 所有联系点均实现了制度、人员、责任、培训、经费“五个全部”到位。钦州二中联系点甚至计划设立专门的“立法办”,展现了基层对这项工作的极大热情和制度创新。

常态化运作,能力提升有路径。 通过“学习+实践+观摩+培训”的模式,钦州组织联系点人员外出考察、现场培训、观摩交流,不断提升其履职能力。钦州二中联系点的“立法示范课”通过线上直播,一次就能收集3000多条建议,让立法课堂成为民主实践的练兵场。

品牌引领:“点线面”绘就全过程民主生动图景

钦州采取“培育示范点、串联行业线、覆盖全市面”的策略,让一个个联系点绽放出独特的品牌光彩。

教育领域的“小手拉大手”。 钦州二中联系点创立“五+工作法”,将立法与教研、家校、社团深度融合。一次关于立法项目的研学课题,通过在线“微课堂”直播,吸引了4000多名师生家长参与,征集到上千条建议。部分学生代表还获邀列席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亲身体验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运行。

产业领域的“专家工作站”。 华谊联系点发挥石化龙头优势,打造“一专多点”品牌,编织起一张专业信息采集网。他们通过集团内部小程序,实现扫码填写、一键汇总,极大提升了效率。其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全生产条例》提出的37条专业意见,多条被采纳,彰显了“行业智慧”。

基层一线的“运河守护者”。 陆屋镇联系点与人大代表履职深度融合,打造“共护运河建设”品牌。在平陆运河建设指挥部、法庭等地设立信息采集点,组织信息员深入沿线群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平陆运河管理条例》提供了20多条“冒着热气”的建议,让国家重大工程与百姓心声同频共振。

在这些联系点的带动下,钦州立法联系点百花齐放:律师走进大街小巷做问卷评估,社区为养犬管理建言献策,乡镇为“浦北陈皮”产业立法贡献“金点子”……立法,真正成为了一项汇聚民智、体现民意的全民事业。

基层立法联系点规模虽“小”,却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大”舞台。它跨越了年龄、行业和地域,让每一部法规都饱含人民的智慧与温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钦州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驾好这趟“立法直通车”,让民主的根系深扎于钦州大地的土壤之中,让人民当家作主的画卷愈发绚烂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