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人大:党建赋能服务下沉 一线解题惠民生
作者:苏坚发 谭乃豪 编辑:林娜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25-10-22

钦州市人大常委联合相关单位在民族学校、运河学校开展民族团结共建科普暨法治宣传进校园活动。黄金莲摄
从解决排水倒灌的民生痛点,到助力农产品销售促农增收;从送法进校园护航青少年成长,到协调爱心床铺改善就学环境……今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坚持党建引领,将履职触角延伸至基层一线,把为民解难题、办实事的实际成效作为检验党建工作水平的“试金石”,持续激发服务群众的新动能。
深入一线,把“问题清单”变为“成效清单”
“四下基层”是关键抓手。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脚步向下,深入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业,与基层干部、群众坐在一起,听真话、察实情。
在钦南区文峰街道,一场由机关三级党组织书记带队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主题调研,直接开到了社区一线。在文峰南路与三马路延长线路口、在民生项目建设选址、在社区办公场地,大家边走边看,与人大代表、群众深入交流。很快,道路不通、排水排污不畅、路灯损坏、物业管理不到位等20项群众反映强烈的诉求被逐一记录在案。
问题收集上来,关键在解决。机关迅速建立闭环机制,将问题清单转交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等部门协调处理。跟踪督办之下,变化悄然发生:四马路与人民路交接路口的排水倒灌问题,被纳入钦州主城区排水管网改造项目,2.37公里的改造工程正在推进;三马路延长线的建设诉求得到了回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启动了排水改造及路面平整工作。这些点滴进展,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也为城市更新注入了动力。据统计,通过这种方式,机关已累计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5个。
搭建平台,让“服务效能”转化为“幸福指数”
服务群众,需要畅通的渠道和坚实的平台。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整合“党建联建共建”“联镇包村”“双报到双服务”等资源,引导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在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一线践行初心。截至目前,累计为群众办实事51件,惠及群众约28万人次。
乡村振兴的画卷在田野乡间铺展。机关聚焦常委会领导、机关定点帮扶的7个脱贫村的发展需求,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志愿服务,并协助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
钦北区贵台镇百美村就是一个缩影。通过共修“团结渠”“爱心购·助增收”等活动,机关联合“新通道枢纽党建联建共建”“联镇包村”成员单位,整合资源,协调资金12.5万元,推进了数条灌排水沟和水利设施建设。同时,指导该村发展紫米、糖料蔗种植和生态养殖等产业。如今,该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42万元,43户脱贫户(监测对象)实现稳定增收。
针对帮扶村农产品销售难题,驻村工作队想出了新办法。他们化身“代购员”,收集各家各户的紫米、山茶油、土鸡蛋等信息,通过线上渠道发布,每周五定点配送至机关及周边单位。这个名为“周五有约”的爱心购活动,每周能为村集体经济带来超过2000元的增收,架起了一座从田间到餐桌的“暖心桥”。
凝聚合力,以“共同体意识”绘就“同心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贯穿机关党建工作的主线。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专题“微讲堂”等多种形式,党员干部做好民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
实践是最生动的课堂。机关创新推出“道德与法治教育+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民族文化传承”融合模式,成立“德法同心团”,选派骨干担任4所学校的“道德与法治”副校长。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广西壮族自治区平陆运河保护和管理条例》知识抢答......一系列针对性强、趣味性足的活动,让4500多人次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法治意识和民族团结观念。
9月18日,机关牵头“新通道枢纽党建联建共建”成员单位赴钦北区那蒙中学,开展主题调研暨“党建联建共建·清风送暖促和谐”活动,协调企业捐赠了88张爱心床铺,价值9万元,用实际行动支持民族学校和清廉学校建设。
如今,走进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人人关心、人人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氛围日益浓厚。一项项务实的举措,一次次贴心的服务,正汇聚成强大的凝聚力,让党建引领下的民生答卷写满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