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代表履职>

刻刀下的百年传承 ——记江苏省人大代表邓清之

作者:肖日东 编辑:崔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23

她弓身伏在案前,右手紧握刻刀,左手的拇指用力顶住刀背,其余的手指按住木板,小心翼翼地在木板上凿出深浅不一、凹凸不平的痕迹。在她的指间,木屑被刀锋刮出,散落于脚边,仿佛是给轻便的鞋上扎了一朵硕大的蝴蝶结。轻轻把残留的木屑吹尽,一个个规整的宋体字在木板上也便慢慢地活了过来。她叫邓清之,是江苏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金陵刻经处高级刻字工,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还荣获过省级五一劳动奖章。

一凿一刻30余年的匠心坚守

金陵刻经处,这座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淮海路、拥有150多年历史的宅院,距离繁华的新街口仅5分钟路程,却如同喧嚣都市中的一片净土。它珍藏着清代以来约12.5万块佛经、佛像版,是国内唯一的刻经机构兼木刻佛教经典像版文物中心,也是世界唯一的汉文木刻佛经出版中心。

作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第七代传承人,也是金陵刻经处创建以来雕版环节唯一的女性代表性传承人,邓清之每天上班就在这繁华与清寂之间转换。穿过城市的车水马龙,八点前准时到达单位。门“吱呀”一声轻轻关上,也将浮世的繁华喧嚣关在了门外。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倒一杯清水,静心凝神,然后开始日复一日地刻经工作。这套动作,她已坚持了30多年。

2023年1月,邓清之当选江苏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这让她既有些意外又深感责任重大。意外于一线手艺人还能当选为人大代表,责任于既然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就要为人民履好职。

当选省人大代表以来,邓清之始终坚守非遗传承一线和工作岗位,围绕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历史,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文化发展,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存在的困境,向省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意见建议。当选以来,她先后提交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的建议》等多件加强非遗保护的代表建议。

现代社会,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对社会各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同样面临着重大转型。如何运用现代技术传承和保存“金陵刻经印刷技艺”是邓清之作为传承人常常思考的问题。邓清之说,借助数字化技术,可以将非遗技艺、表演、故事等以更加生动、立体的形式呈现出来,让观众更直观切身感受非遗文化,使得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笔一划让非遗传承“有韵”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用心履职还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要时刻把周围群众的诉求放在心上。”邓清之说。今年过年期间,她在翻看朋友圈时,发现一位国家级传承人抱怨自己精心创作的非遗作品,刚上市第二天就被无良商家盗用,出现类似的伪劣仿品,遭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怎样才能切实地帮助传承人?在一次调研活动中,她专门就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请教了省高院的法官。结合自己的思考,就如何保护好国家非遗传承人的作品知识产权问题形成相关建议提交给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并且很快得到了办理。

在雕版技艺从孤寂走向逐渐被认识的过程中,邓清之既见证了老一代匠人的坚守,也欣喜地看到新一代传承人的开拓与进取。在江苏省人代会期间,邓清之提交了《关于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非遗”文化融入江苏省义务教育的建议》《关于“金陵医派”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的建议》等建议,为传统艺术的传承“鼓与呼”。邓清之除了在单位带徒弟以外,她还想方设法让雕版技艺走向更多年轻人。她在北京联合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多所高校开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等课程,传播非遗技艺,她被聘为国家艺术基金《水印木刻版画艺术创作研究人才培养》项目授课教师。

“以前我还担心,这门非遗技艺会在我手里断了,如今,我不再担心。”邓清之笑着说,“它正以更丰富的形式在这个时代传承下去。”让邓清之没想到的是,她的课一下子成了热门课。只要当天有邓清之的课,学生们都会早起,抢最好的座位。有的人是想学习这门手艺,有的人则是享受雕刻的“治愈”过程——不仅亲手制作让人体验到付出终有成果的快感,单纯听刻刀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声也让他们获得了心灵的平静。

“江苏是文化强省,也是非遗大省,政府对文化事业高度重视,让我们对非遗传承发展的未来充满信心。”邓清之表示,她将继续立足实践,倾听传承人心声,积极建言献策,努力让传统手工艺更广泛传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