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主>

代表之声

作者: 编辑:林娜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23

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如何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记者采访了4位全国人大代表。

——编 者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

激发文博场馆创新创造活力

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创新性的保护手段、传播方式和价值转化,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了时代活力,让我们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使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让历史智慧在当代社会持续焕发新生。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优化运营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完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评价体系,实现文化资源的高效配置与价值转化,为文博场馆注入持续发展动能。

培育良好文化人才生态。人才生态建设是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是激发创新活力的关键。既要构建专业化的人才梯队,也要培育社会参与力量,形成专家引领、公众参与、代际传承的良性循环,为文博事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多层次人才保障。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在展览和社教活动中,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文物阐释与传播。创新展览形式和互动场景,将专业内容转化为公众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体验,增强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激发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人民日报记者姚雪青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沈绍安漆艺博物馆创办人、佳信海坛控股集团董事长林正佳:

让文化既能“入心”也能“入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文化发展与人民精神需求同频共振,文化才能真正温润人心、凝聚力量。

坚持扎根人民。文化作品从人民中来,文化创作者要积极融入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了解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用心用情创作出有思想深度、有艺术高度、有情感温度的作品,让文化成为凝聚民族精神、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力量。

创新表达方式。文化作品要走到人民中去,在坚守文化根脉的基础上,引入现代设计理念与数字技术,通过跨界设计、数字影像和沉浸式展览等方式,实现传统与时代的对话。同时,强化“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实力,让文化既能“入心”,也能“入市”。

践行惠民活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通过流动博物馆、公益展览、文化课堂等方式推动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让更多群众了解、参与、受益。还要通过文化艺术培训,为残障人士等群体提供融入社会的机会,让每个人在文化中汲取力量。

(人民日报记者施钰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万事利集团董事长屠红燕:

文化“出海”讲好当代中国故事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需要推动更多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反映当代中国生活、具备国际文化视野的文化作品与产品走出国门。

要坚持守正创新,让传统文化“潮”起来。以我所从事的行业为例,丝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载体,我们深入挖掘其中的深厚历史底蕴与独特艺术价值。比如为古老丝绸注入了数字基因,打造“丝绸花型数据库”,已汇聚逾70万个纹样素材,并借助300多种AI算法,让千年纹样在数字世界“活”了起来。

要讲好当代中国故事,赋予文化产品时代内涵。比如丝绸的应用正在从传统服饰家纺拓展至墙纸、家具乃至艺术装置,成为一种全方位的“中国生活方式”,用国际通用的“设计语言”讲述中国的现代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就企业家来说,应该立足实业,以匠心守护文化根脉,以创新激活传统基因,以开放拥抱世界潮流。

要拓宽国际视野,构建全球化传播与运营体系。文化“走出去”需要精准的渠道和平台,文化影响力需要品牌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唯有如此才能将文化IP植入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实现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再到“文化出海”的质变。

(人民日报记者窦瀚洋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国瓷陶艺书画院院长王一君:

构建体系保障技艺后继有人

非遗传承人担负着将非物质文化从静态的“遗产”转化为“活态”的资源的责任和使命。构建新时代非遗传承人可持续发展体系,让古老的技艺在当代后继有人,对于维系文化多样性、确保非遗保护的永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人才培育体系。健全国家、省、市三级传承人名录动态管理机制,设立中青年传承人专项扶持计划。深化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现代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探索构建“学历教育与师承培养”双轨并行模式。

完善制度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代表性传承人待遇分级保障制度。构建传承人互助合作机制,促进传承人队伍交流互鉴与互助合作,推动建立非遗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完善传统工艺专利快速审查及维权援助机制。

健全创新发展生态。加大传承基地、传习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传统工艺振兴与乡村全面振兴、文旅融合发展协同。加快推进国家非遗数字云平台建设,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非遗数字资产确权体系。

构建社会参与格局。设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专项基金,积极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公益捐赠、设立信托等方式参与支持,建立健全非遗传承社会贡献评价体系,对积极参与非遗保护的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人民日报记者王者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