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贯之答好“三道题” 交出监督工作“高分卷”
作者: 张晋鑫 编辑:白丹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24
近年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四个机关”定位要求,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精准选题、系统解题、有效破题”的工作闭环,为甘孜长治久安贡献人大力量。
精准选题
确保监督方向不偏航
选题是监督工作的“第一道关口”,决定着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甘孜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始终立足州情、社情、民情,确保监督选题既紧密贴合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州委工作要求,又能精准回应群众的所思所盼,更与甘孜实际高度契合。
聚焦“州之要事”,服务发展大局。聚力打造“文旅之州”,围绕《甘孜州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激励措施》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调研,紧盯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关键环节,从景区提质、线路优化、服务升级、环境整治、文化赋能等方面精准献策,为建设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提供有力支撑。聚力打造“有机之州”,综合运用交叉视察、执法检查、专题询问等多种监督方式,督促政府细化落实牦牛、青稞、雪菊等高原特色产业扶持政策,推动建成一批标准化特色产业基地,带动数万农牧民稳定增收。
聚焦“民之关切”,回应急难愁盼。紧盯“病有所医、医有所保”的民生期盼,对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组团式医疗人才帮扶成效等开展全方位“把脉问诊”,通过监督督促政府深化三医协同改革,切实破解基层“看病难、看病贵”的痛点堵点。聚焦“一老一小”民生底线,扎实开展未成年人保护“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确保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专题调研全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推动养老服务设施完善、服务质量提升,以人大监督之力绘就“朝夕美好”新画卷。围绕“上好学、就好业”的民生目标,将职业教育法、就业促进法等实施情况纳入重点监督范畴,通过刚性监督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增效,促进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助力群众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系统解题
确保监督过程走深走实
解题是监督工作的“关键环节”,直接检验人大监督的能力与水平。甘孜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着力打好“监督组合拳”,构建“联动监督网”,推动监督从“程序性监督”向“实质性监督”深度转变。
用活“法律巡视”,强化执法检查刚性。创新执法检查形式,聚焦基层法律法规实施中的“温差”“偏差”等问题,组建由常委会领导带队、法律专家深度参与、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的“执法检查专班”,严格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田间地头、牧区草场等地,精准排查法律实施“最后一公里”的堵点难点。健全全链条整改机制,实行“问题清单+整改台账”动态管理,针对执法检查发现的具体问题,逐一明确责任单位、细化整改措施、限定完成时限,形成“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回头看验”的闭环流程,切实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顽瘴痼疾,有效提升法律实施的统一性与权威性。
构建“三级联动”,凝聚监督合力。建立乡村振兴年检制度,制定出台《关于规范州县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乡村振兴工作报告的指导意见》,配套细化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专项“体检清单”,确保政策落地无死角。织密全域联动监督网络,在执法检查、专项调研等工作中打破地域壁垒,整合州、县、乡三级人大监督力量开展协同行动,既强化对共性问题的系统攻坚,又精准解决基层个性化难题。创新推行“片区+交叉”视察调研模式,先后7次组织全国、省、州三级人大代表“跨界”监督,有效破解“熟人社会”监督难题,提升监督的客观性与实效性。
深化“数字赋能”,提升监督效能。做实平台建设,提速推进预算联网监督系统迭代升级,构建起“人大主导、政府协同、部门联动、州县贯通”的工作格局,实现对全州“四本预算”的全口径、全过程智能监督。做细债务监督,以联网数据库为依托、以评价指标体系为重点、以常委会会议审议意见办理和整改问责为重要抓手,建立国有资产监督系统,督促政府和国企“清家底”“明账簿”。
有效破题
确保监督成果落地生根
破题是监督工作的“最终目标”,体现着人大监督的价值和成效。州人大常委会坚持“监督—整改—问责—长效”一体推进,确保问题不解决不松手、整改不到位不罢休。
建立闭环管理机制,推动问题真改实改。为确保监督实效落地,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实行“清单式管理、销号制落实”全流程管控,并严格落实问题根源不查清不放过、整改措施不具体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放过的要求。以安全生产“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为例,州人大常委会创新采用工委联动督查、分组专题研讨、问题清单销号、整改满意度测评等组合式监督手段,累计梳理出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力、监管机制存在盲区等6大类23项突出问题,实现了安全生产监督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根本性转变。
注重制度建设,实现长效治理。从监督发现的共性问题入手,推动健全制度机制,防止问题反弹。针对“农牧区垃圾处理难”问题,督促政府出台《甘孜州城镇生活污水和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实施方案》,实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常态化管理模式,农牧区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覆盖率为83.6%,农牧区环境面貌显著改善。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让群众共享监督成果。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监督成效的“第一标准”,通过“代表评议+群众测评”方式,邀请人大代表、群众代表组成评议组,对整改情况进行量化打分。例如,在“老旧小区改造”监督中,组织200余名人大代表和群众对整个改造项目进行现场评议,满意度达92%,切实把监督成果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