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情系故乡疏口古村

作者:吴新华 编辑:林娜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24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代诗人贺知章笔下描写的漂泊游子回到故乡的亲切感,我感同身受。自从2008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之后,回家乡的次数和时间屈指可数,加上年龄逐渐增长,我对家乡的依恋之情愈发深刻。

在我心中,疏口古村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上的标识,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我童年记忆、少年成长的载体,也是我灵魂深处永不褪色的画卷和心中永远的牵挂。每当提起疏口,心中自然涌起一股温柔的记忆,家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瞬间在脑海中一遍遍闪过,那是岁月沉淀下来的硕果,更是对故乡无法割舍的情怀和眷恋。

疏口古村是我的故乡,是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的一个充满水韵诗意和人文历史的钟灵毓秀之地。这里群山环抱,良田美景,古木参天,清溪遍布。村内最大的特点是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门楼,有门楼必有书院,而且还有十八条石板巷道,纵向串连起各家各户,有“九岭十八巷,巷巷透山上”之说。如此一来,构成了古村一道独特静谧的风景,因此也被后世人称为“书山垂荫,文庄公里”。疏口村2014年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1月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古村里,古朴的石板路、飞檐黛瓦的明清古建筑、清澈安静的池塘水,每一处都仿佛在与历史对话、都藏着说不尽的故事。春天,古村周围的格桑花遍地盛开,粉嫩的淡粉色花瓣随风摇曳,绽放着生活诗意之美;夏天,草木蔓发,绿树成荫,蝉鸣声声,为这古老的小村庄增添了勃勃生机;秋天,金黄色的稻田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壮美的秋日田园画卷;冬天,则是雪花飘落、万物闭藏的世界,宁静而祥和。行走在古村的大街小巷里,脚下的石板路经过无数车轮的辗轧和商贾行人的通行,石板中间刻印出深深的车辙、石板表面变得光滑如镜,那是深深的历史记忆。两旁的老房子虽然历经风雨侵蚀,但依然鳞次栉比地屹立着,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村中有古樟数株,其中一株坐落在村中三百余年,树高二十米有余,树根露出土面长十余米,冠幅达三四十米。此树虽饱经风霜,仍枝叶繁盛、四季常青,默默地守护着古村一代又一代的乡亲父老。

疏口古村不仅以其自然风光著称,更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遐迩。

千百年来,疏口村人才辈出,其事迹均已载入史册,还留下了天官第、司马第、明经第、大夫第、节孝坊和贤祠、增祠两座大祠堂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以及每年农历八月初十庙会的文化习俗。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天官第。这是一座三堂直进的住宅建筑,高大宽敞,非一般明清建筑可比。此屋坐东朝西,高约六米,有正房十间,厢房四间,两个天井,采光充足;堂心宽达七米,正房宽三米多;正屋西边的附属建筑则较低矮,为当年奴婢、厨子、轿夫等人员居住之地;厨房外还有水井一口,其外墙上设有水槽二个,方便日常取水。早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天官第住宅建筑作为当时公社及食堂,是村里谋划全村经济发展的主阵地,村中的大事小情都是在这里进行决策或解决,也是供应全村群众按工分领取伙食的重要场所,承载了一代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深刻记忆……

踏遍千山万水,我仍要回到疏口古村——把一路的风霜与荣光,都种回那片生我的土壤;让灯塔的光落入泥土,长成新的稻浪与炊烟,从此故乡不只是身后的远方,更是我亲手点亮的、永远向前的远方。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