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进柿饼里的乡愁
作者:李树坤 编辑:林娜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27

邻居家有两棵柿子树。当深秋的寒霜降临时,柿树上的叶子渐渐飘落,枝头的柿子却愈发红艳。在萧瑟的秋风中,那些火红的柿子依然倔强地挂在枝头,成为秋天最后一道亮丽的风景。仰望枝头的柿子,眼中满是欢喜。此时,我想起了宋代杨万里《谢赵行之惠霜柿》里的两句诗:“冻干千颗蜜,尚带一林霜。”
看着这深秋寒霜中依然俏立枝头的火红柿子,我忽然明白了柿子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大概不仅因为它的美味,更因为“柿”与“事”和“世”谐音。自古以来,人们便将诸多喜庆吉祥的内涵融入其中,一声声“万事如意”和“事事平安”,饱含着人们美好的祝福。画家张大千也对柿树情有独钟。他移居巴西后,种了许多柿子树,并将其命名为“八德园”。其中“一长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滑,可以临书”是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里的“七绝”。后来,张大千在医书中发现,用柿叶煎水饮用有助于消化,且可治疗胃病,于是再添一德,便成了“八德”。在一个艺术画展上,我看到一幅画,画面上是两颗柿子和一棵青头大白菜,题款为“世世清白”,观赏起来也颇具寓意。
有一年秋天,我去沂蒙红色基地参观学习。来到当年红嫂所在的山村,看见石屋前的院子里有许多柿子树。当时已是深秋时节,树上的叶子大部分落光了,在阳光下,挂在枝头的柿子格外耀眼。火红柿子随风摇摆,远远望去,像一个个红色灯笼,十分好看,本想采摘几个带回来,转念一想,或许这些柿子代表着山里人对美好生活的守望,留在树上供游人观赏,甚是美哉。
如今又到了深秋,邻居家的柿子又红透了。采摘后的柿子从来不拿集市上去卖,大都送给了邻里分享。前几年,因母亲血糖偏高,不再食用新鲜柿子,便晒成柿饼保存。一颗颗硬硬涩涩的柿子,削去皮后晒在院子里,金黄的阳光洒在红彤彤的柿子上,仿佛为它们披上了一层金色外衣。柿子静静地享受着阳光的抚摸,散发出淡淡的甜香。那些日子里,整个院子都弥漫着柿子的芬芳。
赶上阳光好的时候,十几天过后,柿子表面就会结出一层白色粉粒,这便是糖衣,也叫柿霜。这是柿子在干燥过程中,内部的糖分渗出,在表皮天然形成的结晶。有人说这些白霜不能吃,也有人说这是柿子分泌出来的糖分。后来,我专门查过资料,中医认为,柿霜味甘,性平,有润肺止咳、生津利咽的功效。据传,北宋诗人苏轼就曾用柿霜治疗过自己的糖尿病,并留下了“色胜金衣美,甘逾玉液清”的佳句赞美柿饼。柿饼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柿饼还有中医药保健作用,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不过,柿饼虽好,却不可多食。柿饼中含有大量鞣酸,食用过多可能会加重胃肠负担,引起不适。
回到故乡,母亲拿出晒好的柿饼给我们品尝。我捧起那枚柿饼,轻轻一咬,甘冽的糖霜便在舌尖化开——那是故乡的霜,是母亲用阳光与指温一点点焐热的霜。甜味漫上来,恍惚间我又站在老屋的炊烟里,听见石磨吱呀、鸡鸣悠远,看见童年时的自己攀在柿树杈上,把一整个秋天晃得通红。原来所谓乡愁,不过是母亲把故土的所有颜色与气息,都悄悄封存在这一枚小小的柿饼里;无论我走多远,只要舌尖触到这一抹甜,心便会循着味道,回到枝头的红灯笼下,回到她温暖的掌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