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举幼儿成长 “育”出温暖未来 ——记浙江省海宁市人大代表吴海燕
作者:叶毅 编辑:崔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28

“三孩”政策全面落地的当下,“带娃难”成了千家万户的心头事。如何让托育服务既“托得住”孩子,又“托得好”成长?作为浙江省海宁市人大代表、海宁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法定代表人、托育协会副会长,吴海燕以“三重身份”躬身入局,以扎根幼教行业多年的深厚经验和人大代表的积极行动,为“幼有善育”写下温暖注脚。
“托育不是简单的‘看孩子’,既要解决‘有没有’的缺口,更要守住‘好不好’的品质。”深耕幼教领域二十余载,吴海燕深知家长们的期盼与焦虑。自海宁市启动托幼一体化探索以来,她敏锐地察觉到政策推行中的“梗阻”——幼儿园想开托班,却碰到“管理主体是谁、专业老师从哪来”的难题。她深入走访调研,发现全市22所幼儿园托班仅能提供540个学位,而实际录取率还不到60%。
作为人大代表,吴海燕深知不仅要倾听民声,更要给出“解题方案”。“不能让孩子无人带,更不能让托育服务停留在低水平。”在海宁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吴海燕提交的《关于幼儿园提供托位管理的建议》被列为重点督办建议。她系统提出“明确管理主体、加强师资保障、创新托育模式”等一系列建议,推动教育部门针对托班设置开展“破题”行动,功夫不负有心人,全市有11所幼儿园新增托班,普惠性托位增至660个;在海宁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长水幼儿园试点运行“半日托+日托”托育模式,惠及百余户家庭。在此基础上,吴海燕积极推动制定行业标准,促进公办园与民办机构资源共享,为行业立起“专业标杆”。在她的推动下,海宁率先实现托班教师“育婴师证全覆盖”,打造出一支“两老一新”黄金师资团队——业务精湛的老教师、经验丰富的保育员与朝气蓬勃的年轻教师相结合,为婴幼儿成长保驾护航。
“人大代表不仅要建言,更要跟踪问效。”吴海燕的履职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各类家长心声:一些来自双职工家庭的家长问 “能不能延长托育时间”,一些需要照顾特殊儿童的家长盼 “有专业机构能收孩子”……这些“细碎”的诉求,成了她接下来履职的方向。
在海宁市人代会首次设立“代表通道”后,吴海燕带着家长们的嘱托亮相发声。“部分托育机构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人员匮乏,必须加强行业规范!”针对这些问题她提交《关于提升托育机构服务质量的建议》并获得有关部门积极响应。海宁市政府迅速出台托育机构星级评定制度,建立卫健、教育、妇联“三方联管”机制,并依托妇幼保健院成立托育指导中心,为行业注入一剂“强心针”。
作为人大代表,开展监督也是吴海燕的重要使命。当“特殊儿童关爱项目”经票决入选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后,她主动加入代表监督小组。通过持续跟踪推进,海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建成浙江省首个公办特殊儿童托育园,实行“一人一案”个性化课程,并推动卫健部门与特教专家针对特殊儿童开展结对帮扶。一位自闭症儿童家长哽咽道:“终于有了专业可靠的托付之处,我们也能稍稍放松一些。”“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相待。”吴海燕说。
“托育不是简单‘看孩子’,而是科学启蒙的重要起点。”吴海燕始终坚持这个教育理念。如今走进海宁市实验幼儿园托班教室,适龄化教具、感统训练区、母婴级安防系统一应俱全。这里不仅是孩子们的快乐天地,更是探索托育改革的“试验田”。她主导研发的“海宁特色托育课程”广受好评——针对0岁至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设计“感知探索、亲子共融”等主题模块,把本土文化融入游戏教学。2023年,该课程获评浙江省托育创新案例,并在全省推广。
为满足多样化需求,吴海燕率先推出“托育服务菜单”:半日托、小时托、临时托、早教班等灵活模式供家庭选择;家长通过“海宁教育发布”微信公众号,可实时查询学位、预约体验。数据显示,2024年普惠性托位利用率达92%,家长满意度超98%。“现在找托班,就像挑选‘育儿管家’一样方便!”不少家长由衷赞叹。
“托育服务没有终点。”展望未来,吴海燕将“幼有善育”的蓝图一笔笔绘成现实:新建幼儿园100%配备托班、探索“社区微托”模式、建设智慧托育平台……她要让优质托育资源触手可及,让“幼有善育”的阳光照进每一个家庭。从建议到实践,这位扎根基层的人大代表,用心诠释履职为民的初心:“让每一个孩子被呵护,每一个家庭感受到温暖——这就是托育最美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