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算力枢纽建设 ——记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人大代表张红林
作者:刘建峰 编辑:崔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28

当“东数西算”的国家战略在甘肃省庆阳市落地生根,庆阳市西峰区温泉镇成为这一宏伟蓝图的“核心战场”。庆阳市、西峰区人大代表,温泉镇党委书记张红林以“人大代表必须冲锋在前”的担当,在产业园的征迁与建设中,不仅深入一线破解难题,更以精准建议回应群众诉求,让国家战略的“最后一公里”充满民生温度。
在征迁现场提炼建议
“征迁是算力枢纽的地基工程,地基不牢,大厦难起!”面对涉及7个行政村、600余户家庭的征迁任务,张红林在项目动员会上立下军令状。作为人大代表,他深知,只有摸清群众的急难愁盼,才能让建议更有分量。他用三个月时间走遍7个各村、组、户,笔记本上记满了各种诉求:“孩子上学远,搬迁后能不能就近入学?”“失地后养老没保障,以后日子咋过?”“住了一辈子的地方,搬去哪儿能方便生活?”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声音,最终被梳理成征迁补偿、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群众安置、征迁户学生入学等4大类共性问题。
基于这些调研,张红林针对性提出多项建议。针对家长们最操心的教育问题,形成《关于解决项目征迁户学生就近入学难问题的建议》,推动教育部门协调学位、规划校车路线,让150名因温泉镇八里庙小学拆除面临失学的孩子顺利入学;针对群众“不愿离乡”的安置诉求,提交《关于加快东数西算项目征迁村群众安置住房规划建设的建议》,推动选定何坳村西坳组西北侧地块作为安置点,实现“挪窝不挪根”。
寒来暑往,张红林的建议始终扎根于实地。春日里踩着融雪泥泞记录果园补偿诉求,夏夜里打着手电勘界时思考用地规划,秋风中协调施工时留意道路对群众出行的影响,冬雪中徒步签约时牵挂老人的取暖问题,正是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履职缩影。
用制度思维落实建议
提出建议只是起点,推动解决问题才是关键。他坚持一线调研,让建议精准对接需求。张红林耐心细致地解读政策,全力协调解决群众顾虑,最终不仅促成大家同意拆迁,更总结形成了可复制的征迁协商沟通机制,为同类问题处理提供了标准范式。针对个性化诉求,他推动建立“一户一议”机制,让共性建议与个性解决相结合。
当80%村民提出“死也要死在村里”的安置想法,张红林带着建议找到自然资源部门,反复论证后选定的安置点既在规划区外,又靠近主干道,天然气、暖气等配套齐全,79岁的村民李某看着新地基说:“张代表让咱把根留住了!”
张红林坚持政策宣讲,让建议背后的逻辑被理解。为让群众明白“为何补偿、补偿多少”,他创新宣讲方式,三十多条板凳围成圈,他边分西瓜给村民吃边解读《征迁补偿标准》,指着村民家的老核桃树说:“树径63公分,补偿3465元,这是按标准算的,大家都能查!”
张红林在建议中提到的“公平补偿”,呼吁推出“三公开一监督”机制——附属物登记表由群众签字确认、房屋测算全程拍照、补偿金额综合排序、人大代表和纪委全程监督,彻底打消“补偿不公”的疑虑。
张红林提出“服务企业就是服务群众”的理念,在代表建议中强调“项目落地要与群众利益相融合”。针对企业施工中土方拉运“道路不畅”的问题,协调规划避开学校、卫生院的循环线路;针对“政企对接慢”的痛点,推动开通“东数西算服务直通车”,让企业诉求与群众建议同步处理。当金融机构因“风险顾虑”对群众创业贷款犹豫时,他带着《关于扶持群众创业就业的建议》对接,最终促成“创业贷款”落地,帮助12户群众开办种养殖合作社。
以机制创新拓展建议效能
在张红林看来,人大代表的建议不应局限于“就事论事”,更要着眼长远,推动治理升级。针对群众白天务工、家中无人的情况,他在履职中融入“错时工作”思路,推出“群众休息我上班”模式,清晨七点在村口等家长反馈校车问题,傍晚六点后入户讲解补偿政策,周末在村头巷尾倾听老年人的养老诉求。这种方法既保障群众生产生活不受影响,又让600余户征迁户“一户不落”地参与政策讨论,确保建议不遗漏任何声音。
为落实“补偿标准统一”,张红林建议有关部门创新出按地表附属物体量、质量综合评判排序的方法,征拆协议签订后由项目审核组全程复核,确保补偿“不突破排名、不超越标准”。
新修订的代表法施行后,张红林呼吁有关部门形成“联企业办难事、联学校办实事、联老人办急事”机制:联企业时,不仅解决施工问题,更推动企业吸纳50余名失地农民就业;联学校时,除了保障入学,还促成科普大篷车进校园,让学生体验“消失的颜色”等科学实验;联老年人时,从解决“治丧场所”等急事,拓展到建互助幸福院提供集中就餐。这些建议从“解决具体问题”升级为“构建长效服务”。
如今,“东数西算”产业园的蓝图正变为现实。张红林常说:“人大代表的建议,不在纸上,而在群众的笑脸上”。当村民递来一杯清茶,当企业送来一句感谢,当孩子们在校车上挥手,这些正是他履职最好的勋章。张红林用最朴实的行动证明——国家战略的宏图伟业,终要化作万家灯火的温暖,而人大代表的使命,就是做那盏照亮最后一公里的明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