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县乡人大>

河池市南丹县芒场镇:一线履职破题 为新质生产力注入“人大动能”

作者:唐成毅 宁显坤 王德林 编辑:赵佳敏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29

桂北秋实满仓,实干热潮涌动。近日,广西河池市南丹县芒场镇各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助推全区高质量发展”主题开展履职进站活动。辖区市、县、镇三级人大代表下沉履职“主战场”,深入田间地头、产业车间、矿区一线、村屯院落,以“脚沾泥土”的深度调研、“围坐板凳”的零距离恳谈、“靶向破题”的精准建言,将全过程人民民主优势转化为推动辖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实践,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人大动能”。

在巴平万亩梯田绿道花海农业核心示范区,代表们沿田埂察看连续11年打造的主题稻田艺术景观创作基地,俯身细询“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运行细节。得知该模式通过订单种植,使巴平米收购价较市场价高出0.8至1.8元,年均带动1200余户农户参与,2000余人稳定就业,单此一项就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代表们对这一“农业+文旅”联农带农融合路径给予充分肯定。针对基地已建成的工厂化育秧、稻谷烘干、标准化仓储等全产业链配套设施,代表们现场与合作社负责人、农户代表开展专题研讨,围绕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强化“巴平米”品牌影响力、深化农文旅融合等方向,形成《关于建设巴平米产业园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建议》,为产业提质增效明确路径。

在油茶种植深加工车间,代表们重点聚焦国内最大的20立方米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设备,该设备单次投料量达16吨,已获7项国家发明专利,生产全程无工业“三废”排放,成功推动开发山茶油、茶籽洗护用品等6大系列26款产品,实现油茶果“吃干榨净”式综合利用。代表们详细询问设备运行效能与产业增值效益,结合“公司投资经营、农户入股分红、务工增收”合作模式,提出“深化产学研协同合作、拓展油茶衍生品市场版图、优化利益分配机制”等具体思路,进一步明晰科技赋能现代农业的实践路径。

走进南国之丹花卉苗木基地,连片良种油茶苗、苞谷李苗、绿化苗木等长势旺盛,智能温室大棚内温控、滴灌设备有序运转。作为当地重点打造的农业示范基地,该基地核心区面积达1500多亩,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科技+互联网”的“6+”发展模式,年生产销售种苗超千万株,带动周边1000余名农民就业,农户年人均增收超9000元。代表们沿育苗区、盆栽区、销售展示区实地调研,针对“高端品种市场认可度不足、本地农户参与度有待提升”等问题现场支招:建议联合农业技术部门开展种植技能培训,吸纳农户以“土地入股+务工”模式深度参与;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市场及主流电商平台,打造“南国之丹”区域公共品牌,推动“科技育苗”向“品牌富民”升级。

在芒场大山矿区涉重金属整治点,代表们直奔废旧矿窿封堵点、废渣堆放场、水质处理池等关键区域,详细了解涉重金属污染及其他环境问题排查整治成效、生态修复进展,以及镇党委政府承担南丹关键金属高质量发展综合实验区建设的规划与进度。代表们建议,要牢牢抓住综合实验区建设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政策与资金支持,全力推进“绿色矿山、科技矿山、安全矿山、智能矿山”建设,推动矿区实现“涅槃重生”。

“家门口的恳谈会,才能听见最真实的民意。”在巴平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代表们与群众围坐恳谈,将“民情会”开成“解难题碰头会”。“希望拓宽农产品销路”“期盼完善景区基础设施配套”“怎样留住乡愁、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面对群众与企业的急难愁盼,代表们耐心倾听、逐项记录,梳理形成意见建议提交片区联络站,确保民意诉求“件件有记录、事事有跟进”。

在民情沟通会上,各联络站先对上年重点意见建议办理情况“回头看”,晒出办结率、反馈率与群众满意度;再结合前期进站调研收集的新诉求集中“盘点”,代表们围绕“是否贴合发展需求、是否具备办理条件”集体研判,按轻重缓急确定本年度联络站重点办理的意见建议,让全过程人民民主从“听民意”到“办民事”形成完整闭环。为让履职更精准,会前各联络站还组织代表开展专题培训,内容涵盖新质生产力相关理论、建议撰写规范等,切实提升代表们察民情、解民忧的能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立足本地实际,人大履职更要找准切入点、发力点。”芒场镇人大主席团负责人表示,镇人大将持续深化“三联三访三促”工作法,在“联、访、提、办、督、效”六环节精准发力,把重点建议逐项交办至相关职能部门,建立“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闭环式督办”工作机制。通过跟踪督促建议落地见效,推动代表履职成果转化为发展实效,以“人大之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