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创新激活边疆治理效能
作者:刘川梅 编辑:白丹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2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霍尔果斯市人大常委会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以“民生为本、民主为基”为根本遵循,通过构建全链条民主机制、创新代表履职模式、深化协同治理体系,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治理效能,为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提供了鲜活样本。
构建“全链条”民主闭环
让民意直通决策中枢
制度创新需扎根实践土壤。霍尔果斯市人大常委会创建“需求收集—问题解决—效果反馈”全链条民主机制,让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基层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生命力。
构建多元立体的民意收集网络。线上,推出“你扫码我行动”二维码小程序,选民只需扫码即可随时随地向人大代表反映问题、提出建议,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线下,通过“板凳会”、代表联络站等传统形式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截至目前,累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311条,推动解决民生问题68件。
形成高效顺畅的处理流程。各乡镇、街道人大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对扫码提交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并及时转办相应部门;人大代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迅速开展调研和处理工作,确保选民问题得到及时回应。如,伊车嘎善锡伯族乡人大代表联络站接到村民反映路面坑洼影响出行的问题后,第一时间组织相关部门现场察看协调解决,迅速将路面修补完毕。
建立全程跟踪的管理机制。依托“你扫码我行动”平台,人大代表对选民反映的问题进行全程跟踪管理,从问题的提交、处理进度到最终结果,都可以通过平台实时查看。这种透明化的反馈机制确保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增强了群众对人大工作的信任度。截至目前,通过平台收集的意见建议已全部办结。
打造“三维立体”履职体系
激活代表履职动能
代表履职要实现能力跃迁,从“会议代表”转变为“治理能手”,需要系统化的能力培养。霍尔果斯市人大代表的履职创新体现在三个维度:能力复合化、服务场景化、技术赋能化。
能力复合化方面,通过政策法规培训、民生服务培训、语言文化培训,代表从政策“翻译官”升级为发展“助推器”。培训工作由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采取定期讲座、实地考察、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努力提高代表自身素质,助推人大代表更好服务群众。如,市人大代表何江通过系统梳理跨境电商政策,帮助12家小微商户享受关税减免,推动“丝路电商”发展。
服务场景化方面,“嵌入式服务”将代表履职触角延伸至社会治理末梢。霍尔果斯市人大常委会在“城市巴扎”设立人大代表联络站,集成法律援助、就业咨询等12项服务,日均服务群众200余人次。针对牧民转场难题,市人大代表赛山·托西丝别克提出牧道改造建议,推动修建安全通道12千米,惠及3个牧业村。
技术赋能化方面,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应用数字技术赋能代表履职。“智慧人大”平台实现代表学习、履职、监督全流程数字化,代表积分排名实时生成。如,卡拉苏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推行代表积分管理制度,建立“履职银行”积分体系,将履职要求转化为20项量化指标,通过积分申请、线上主题活动等载体,让代表履职从“软任务”变为“硬指标”。
深化多方协同治理机制
构建全域联动格局
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抽象概念,而应体现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行动中。 民生服务需深化协同治理,将“国计”与“民生”紧密结合,使民生工程成为民心工程。霍尔果斯市人大常委会在实践中形成“党委领导、人大推动、多方协同”的治理特色。
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核心作用。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确保人大工作始终坚持市委领导,各项工作与市委安排同频共振。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常态化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学思践悟中筑牢人大履职的思想根基。
不断推动人大制度创新。霍尔果斯市人大常委会与可克达拉市人大常委会建立兵地融合发展机制,在五大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推动12个跨区域项目落地。针对牧道改造难题,通过兵地联动实现政策协同、资金统筹,将12千米牧道改造纳入自治区民生工程,体现了制度创新的聚合效应。
持续倡导开放融合的治理理念。霍尔果斯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桥梁作用,搭建合作平台,促进各主体间协作,形成“基层执行+市场参与+人大协调”的多方协同格局,推动产业振兴。亚欧东路街道人大工委主动服务,在“城市巴扎”设立边贸政策咨询站,2024年帮助商户解决通关问题47件,推动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35%;伊车嘎善锡伯族乡人大主席团牵头联动花之恋合作社,创新“直播+代销”模式,带动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额突破30万元,直接惠及177户家庭。“边疆治理—产业振兴—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验证了协同治理的乘数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