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县乡人大>

南宁邕宁区:“1+4”工作法激活绿水青山新动能

作者: 编辑:赵佳敏 来源:广西人大 发布时间:2025-10-30

走进广西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帽子岭水库水源地保护区,目之所及是连片葱郁的竹林,水面碧波荡漾,收获季里村民弯腰挖笋的身影与灿烂笑容,勾勒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画面。

曾几何时,这里因桉树连片种植、零星养殖场存在,陷入水质浑浊、垃圾堆积的困境。关键时刻,邕宁区那楼镇镇龙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创新实施“1+4”工作法,以“1支志愿服务队+4大主动行动”为抓手,既守住了生态底色,又激活了经济活力,让帽子岭水库重焕生机,让村民走上增收致富路。

水库清桉照

主动建言献策,破解生态发展难题

帽子岭水库作为国家级水源保护地,总面积11.66平方千米,总容量650万立方米,日供水量600立方米,是那楼镇的重要水源地之一。此前,部分村民为发展经济在水库周边种植桉树,虽短期获利,却违反《广西壮族自治区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中“禁止在水源保护区新种植轮伐期不足十年用材林”的规定,造成水源污染。由镇龙片区人大代表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坚持“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主动深入村(社区)走访调研,与群众协商解决办法。

在听民声、聚民智的基础上,代表们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黄美才代表提交《关于整治帽子岭水库污染问题的建议》,直指桉树与养殖场污染症结并提出整治方案;黄铁光代表则结合本地实际,提交《关于在帽子岭水库周边发展麻竹产业的建议》,从可行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维度为产业转型指路。两项代表建议均获镇政府重视与采纳,成为破解保护与发展难题的“金钥匙”。

镇龙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召开民情沟通会

主动宣传教育,凝聚生态保护共识

在推进水库退桉工作中,部分桉农因对政策、法律不了解,陷入“快速退桉”与“观望等待”的纠结。镇龙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迅速行动,组织志愿服务队联合辖区“三官一员”,深入桉农家中以聊家常的方式普及环保知识、解读政策法规,让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在镇龙社区那佃坡,人大代表黄万批与“三官一员”多次上门,耐心与李塔荣、李剑荣沟通,最终说服二人清理水源地内50多亩桉树林,为周边村民作出示范,逐步形成“人人参与生态保护、共建共享美丽家园”的良好氛围。

人大代表和“三官一员”走入社区宣传生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主动参与整治,擦亮生态环境底色

生态保护不能只靠“说”,更要靠“做”。在环境整治一线,志愿服务队的代表们始终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带动群众。人大代表李贤昌率先响应号召,主动清理自家30亩桉树林,他坚定表示:“帽子岭水库的环境关系到全村人的生活与健康,退桉是必须做的事。”随后,李等芳、周爱红等代表也加入行动,手持电锯伐木、合力推树身、分段清理残枝,干劲十足。

在代表们的带动下,村民纷纷参与清桉,不到1个月便完成水库周边380亩桉树清理。针对周边养殖户10万只鸭子放养导致的水质污染问题,联络站还主动联合相关部门现场处置,在水库周边设立警示牌、张贴标语、发放禁养通知,彻底解决养殖污染,赢得群众一致认可。

主动拓展产业,铺就生态富民之路

退桉后,部分村民收入受影响。如何盘活闲置林地、带动增收,成为代表志愿服务队的核心任务。代表们通过走访群众、市场调研、外出学习,结合本地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的自然条件,锁定了麻竹产业——麻竹不仅水土保持能力强,能守护水库生态,还契合螺蛳粉产业对竹笋的旺盛需求,竹叶、竹材亦有经济价值。

代表们深入群众算好“政治账、生态账、经济账”,动员村民参与种植。人大代表黄翁荣带头退桉改竹,带动农户种植152亩麻竹,其中李塔荣、李剑荣两家的50多亩麻竹,首批采收便达7.5万斤,成功挣得“第一桶金”。为提升产业规模与效益,黄翁荣还协助村委引进经济能人,建成1300余亩麻竹种植基地与镇龙社区麻竹加工厂,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目前,镇龙片区已有32户农户种植麻竹1800余亩,每亩年均收益达1000余元,麻竹真正成为“生态竹”“富民竹”。

镇龙社区群众麻竹喜获丰收

从曾经水质浑浊到如今碧波荡漾,从桉树连片到竹林成海,从增收困难到产业兴旺,镇龙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以“1+4”工作法为抓手,用四项主动举措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未来,联络站将继续秉持“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理念,让帽子岭水库的绿水青山持续转化为村民的“金山银山”,书写生态富民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