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代表履职>

履职的答案就在脚下 ——记湖北省十堰市人大代表张永明

作者:赵文丽 编辑:崔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30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这是湖北省十堰市第六届人大代表、竹山县城关镇农技中心主任张永明始终铭记于心的一句话。他的脚步印满竹山的茶山与田埂,笔记本里记满茶农的诉求、村民的期盼,把“代表”二字写在实干为民的答卷上。

刚当选人大代表那年,张永明捧着代表证坦言“心里没底”:“怕自己不懂政策、找不准问题,辜负了群众的信任。”于是他把办公室“搬”到了基层,通过走访调研破解“履职迷茫”。

茶园升级改造,是他履职路上的“启蒙课”。走访全县16个乡镇茶园时,他见过六七十岁的老茶农扛着百斤肥料爬陡坡、茶青因山路不通捂坏变质、遭遇干旱时茶农一桶桶挑水浇地灌溉……这些场景像石头压在他心上。接下来的两个月,他成了茶场、合作社的“常客”,把“路不通、缺水浇、机器进不来”的难题逐条记下。写建议时,他对着笔记反复琢磨,修改7稿后形成《关于推进竹山县茶园宜机化建设的建议》,建议提交后他多次对接农业、财政等相关部门,用调研数据争取支持。

最终,县里投入资金实施茶园改造。如今再去茶山,茶农们笑着说:“张代表,现在施肥、运茶都省事了,今年收成比去年多了两成!”看着茶农脸上的笑容,张永明心里的“没底”变成了“有方向”——原来履职的答案,就藏在脚下的泥土里。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这是张永明常挂在嘴边的话。2025年春天,竹山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行动”,在城关镇园艺场村走访时,几位村民围着他诉苦:“张代表,咱村没路灯,晚上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孩子下晚自习得打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的,揪心啊!”第二天一早,他揣着笔记本和卷尺往村里赶,沿主干道、小巷一步步测量安装距离,在本子上记满“需装灯”的记号。他拿着调研材料去相关部门咨询,难题却来了——县里没专项预算,部门职责也尚需明确。有人劝他“别较真”,可他想起村民期盼的眼神,咬着牙继续奔走。

最终,太阳能路灯项目落地,安装那天,村民自发帮忙,村民陈大娘拉着他的手说:“灯一亮,我们心里也亮堂!”

“提建议不能只凭热情,得靠事实和专业。” 参与《十堰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条例》立法调研时,草案里“逐步减少农膜用量”的条款让张永明犯了嘀咕:“竹山有大片山区,玉米育苗、高山蔬菜保温都离不开农膜,单纯要求‘减少用量’不切实际!”带着疑问他又往村里跑,在擂鼓镇红岩村,种植大户刘师傅拉着他看地膜:“不是我们不想环保,可降解地膜单价比普通的地膜贵3倍,要多花好几十,我们小农户扛不住。”这话点醒了他:问题不在“减用量”,而在“选好膜、会用膜”。

之后,他走访十多家合作社调研情况,请教湖北省农科院5位专家,对比3种地膜的成本、降解率,整理出调研材料。在立法座谈会上,他建议删除“逐步减少农膜用量”相关表述,同时对“推广可降解地膜+开展科学培训”的方案进行说明。因为材料扎实接地气,他的意见最终被写入条例。

多年履职路,张永明的笔记本换了3本,上面记着16件代表建议的提出过程,写着20余次调研视察的见闻。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他沉甸甸的付出与坚守。

“脚下沾的泥越多,离群众就越近;肩上扛的责越实,履职就越有分量。”张永明说。他会继续用实干诠释担当,在基层续写人大代表的为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