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连民心 履职促发展 ——记云南省人大代表李绍荣
作者:孙卫华 编辑:崔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30
“人大代表就是要关注老百姓的油盐柴米、冷暖安危、急难愁盼。”这句话李绍荣经常挂在嘴边,作为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三级人大代表和晋宁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他将“把群众当家人,为家人着想,替家人操心”的准则落到实处。他步履不停,坚持“家访”选民,收集群众建议,推动解决百余件民生难题,以植根于心的深厚为民情怀,在推动当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踏出服务产业、赋能发展的坚实足迹。
脚沾泥土连民心 解忧纾困促“花”开
李绍荣坚信履职没有捷径,“脚底板多沾泥土”是硬道理。他坚持践行“家访”工作法,将“两个联系”工作深入到联系群众的“最后一米”。在一次对宝峰花卉基地的深入走访中,他敏锐捕捉到花农们的急难愁盼:许多花农属于中小花农,面临技术落地难、政策直达难、产销对接难的困境。为此,他多方协调,促成与云南省农科院的深度合作,挂牌成立国资花卉研究院及多个专项研发中心,并牵头就晋宁区“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工作暨花卉产业链建设开展监督。在他的持续推动下,“昆明市晋宁区国际花卉交易物流中心”从规划蓝图到快速落地为实体平台并投入营运,敲下了晋宁花卉走向世界的网络拍卖“第一锤”。他奔走于田间地头、问计于企业民间,通过多次的专题调研为晋宁花卉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开单抓药”,推动区人大常委会出台《对全区推进世界级花卉、农文旅产业工作的督察办法(试行)》,为全区花卉和农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监督保障。他积极参与“宝峰花卉产业链专业人大代表工作站”建设,将代表履职平台直接嵌入产业链条,通过工作站这一平台进行资源整合,搭建起集技术指导、政策宣讲、市场对接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宝峰街道关于鲜花绿植电商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出台,因地制宜发展鲜花绿植电商产业。如今在各方努力下,宝峰辖区直播企业发展到200余家,让“晋宁玫瑰”香飘四海,为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法治匠心护文脉 文旅融合赋新生
关注民生福祉,不仅要着眼“柴米油盐”,也要守护精神家园。承载千年古滇文明的石寨山遗址因规划不明、监管缺位而面临保护难题,李绍荣对此十分忧虑。他深知守护好这一“老祖宗的宝贝”,就是守护子孙后代的文化财富和发展根基,经过数十次的实地调研、反复论证和询问专家,他收集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在昆明市人代会期间领衔提交《关于制定昆明市石寨山大遗址保护条例的议案》。议案提出后,他积极参与后续立法进程,只为给遗址筑起坚实的法治“保护墙”。2025年5月1日,该保护条例正式颁布施行,成为云南省首个针对单一文化遗址制定的专项保护条例。条例划定遗址保护红线,明确监管责任,要求建立保护性开发机制,填补了昆明市文化遗产专项立法的空白,也为深入挖掘石寨山大遗址历史文化价值,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促进地方产业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繁荣提供了保障。李绍荣通过履职,努力促成“冷”遗址变成“热”产业,在法治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人大代表的足迹。
守护“生命密码” 永续遗产谋长远
履职半径的扩展,体现的是人大代表为民情怀的广度和深度。作为人大代表,李绍荣将目光投向保护地球的“生命密码”。保存着5.4亿年前生命大爆发证据的梅树村前寒武系地质剖面是一处蕴含独特价值的自然遗产,但该处地质剖面因相关保护机制薄弱而面临风化侵蚀的风险。“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守护它们”,秉持着这种信念,李绍荣深入保护区十余次,广泛走访调研,形成《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中国前寒武系省级地质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管理工作的建议》。该建议直指要害,并得到云南省人大常委会的重视与积极响应,成功推动省级有关部门优化对该地质剖面的保护与管理工作。这份对“生命密码”的科学守护,不仅保住了珍贵的地质瑰宝,也为未来的科研科普、生态旅游等产业培育创造了基础条件,展现了一位人大代表为可持续发展谋篇布局的长远眼光。
身兼数职,李绍荣的角色是多样的,助推产业升级、保护文脉与自然遗产、聆听辖区群众的心声,他的角色在变,但“把群众呼声当指令”的初心却从未改变。他的每一步都丈量着民情冷暖,用实际行动不断诠释着“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永恒誓言。他在一次次“家访”中,将代表履职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有效助力,为推动地方多项事业发展鼓与呼,充分彰显新时代人大代表的履职风采和担当本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