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代表履职>

以爱之名,坚守教育初心 ——记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人大代表周国强

作者:陈诚 黄魏 编辑:崔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30

三十三载如一日,周国强坚持扎根乡村,只为办好教育;作为连任两届的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人大代表,他履职尽责,初心不改。他将教育热忱与代表职责深度融合,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人大代表的责任担当。

自1992年踏上讲台,周国强先后在樊川中学、东汇中学、樊川中心小学任职任教,辗转多校丰富的基层经历使他对乡村教育有着深刻理解。担任樊川中心小学校长期间,他推行青年教师“234”工作计划,通过每周“2幅毛笔字、3幅钢笔字、4幅粉笔字”的系统训练,显著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同时,他建立“师徒结对”制度,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助力其快速成长。这些教育实践不仅打造了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更为他提供了丰富的一线经验。“只有深入基层调研,才能提出精准有效的建议。”周国强说。

“5+2”课后服务全面推行后,周国强敏锐地发现农村学校因生源少面临经费缺口问题。他深入调研,走访师生、家长,收集第一手材料,提交了《关于解决农村学校课后延时服务费用的建议》。建议因数据翔实、分析透彻,得到区教育局重视并很快落实解决。如今,该校课后服务开展得有声有色,剪纸、书法等特色课程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面对学校布局调整带来的学生接送难题,他走访7个村组听取民意,实地考察校车线路,提出《关于优化农村义务教育布局的建议》。区教育局迅速响应,一个月内完成校车线路优化,切实解决了农村家庭的后顾之忧。

针对乡村教师“年龄结构老化、骨干教师流失”的共性问题,周国强走访区内8个镇的12所农村学校,与126名教师深入交流,记录下他们的困惑与期盼。基于扎实调研,他撰写《关于促进江都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建议》,提出建立城乡教师轮岗交流机制、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帮助解决乡村教师子女入学问题等具体措施。这份建议因针对性、可行性强,被评为年度优秀建议,并被教育部门采纳实施。如今,江都区已建立城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乡村教师补贴标准得到提高,有效稳定了乡村教师队伍,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2025年8月,周国强从校长岗位退居二线,但人大代表的责任从未离肩。他说:“岗位可以退,但为民发声的责任永远不会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民情民意,从课后服务到校车优化,从教师待遇到学校管理,他始终保持着“为民代言”的热情,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庄严承诺。

“教育是我一生的热爱,为民发声是我不变的使命。”周国强的履职故事,展现了基层人大代表扎根群众、服务群众的真挚情怀,他以教育工作者的细致与踏实,为推动乡村教育发展贡献人大代表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