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的孩子而战 ——抗美援朝时期的宣传画《我们热爱和平》
作者:林肖霞 编辑:白丹 来源:中国档案报 发布时间:2025-10-31
在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档案馆的展厅里,有一张宣传画格外醒目:蓝色的天空,几束盛开的桃花,春意盎然;男孩和女孩各抱着一只和平鸽,红扑扑的脸蛋、灿烂的笑容,生机勃勃;下方是绿底手写体大字“我们热爱和平”。在抗美援朝时期,这张宣传画家喻户晓,其取材自1952年6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一张照片,拍摄者正是丽水籍摄影师阙文。
1950年10月,新中国刚刚欢度成立后的第一个国庆。但此时,美国悍然发动对朝鲜的全面战争,并不顾中国政府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危急关头,党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毅然承担起保卫和平的历史使命。
1952年5月,根据周恩来总理“我们热爱和平,但也不怕战争”的指示精神,《人民日报》总编辑邓拓找到摄影部的阙文,向他布置了一个重要任务:以“我们热爱和平”为主题拍摄一组照片。这不太好表现,阙文想了很久,突然想到毕加索的名画《和平鸽》。毕加索曾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很多作品,同时又值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来临之际,儿童象征着纯真、未来和希望。于是,他决定以和平鸽与儿童为表现元素。
得知北海幼儿园养了一批鸽子,孩子们经常到那里玩耍,阙文马上来到该园。他一眼就选中了头上扎蝴蝶结的小女孩孟运和活泼可爱的小男孩马越。起初,阙文试着拍了几张,但总感觉不对味。虽然在人物和鸽子的形式、构图上作了些安排,但看不出孩子们发自内心对鸽子的热爱。于是,他发出提问:“你们两个的鸽子谁的好呀?”马越抢先回答:“我的好!”他看了一眼自己的鸽子,又看了一眼小女孩的鸽子,然后紧紧搂住鸽子,侧着脑袋,一副非常得意的神情。孟运也立刻转过脸来瞧着他,说:“我这只鸽子也很好!”阙文立即按动快门,抓拍了这具有历史意义的经典瞬间。
第二天是儿童节,这张照片被刊登于《人民日报》头版最上方,在社会各界引起了热烈反响。照片右侧“我们伟大的祖国”七个字笔力庄重,又藏着细腻深情,恰似为这张照片量身写下的注脚:看啊,这就是我们愿用热忱守护、愿用奋斗托举的祖国——伟大且可爱。谁也未曾预料,这张定格童真与和平的照片,会在4个月后迸发出更加震撼人心的力量。10月,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将其制成了大幅宣传画。经过精心的剪裁取舍与色彩赋新,孩子们的衣衫染上明亮的颜色,怀中的鸽子羽翼更显洁白,原来背景上有些树枝,又加上了桃花,生机仿佛要从纸间溢出。这张新生的作品,首次发行便创下500万张的销量。

作为抗美援朝期间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作品之一,《我们热爱和平》宣传画被送往前线后,成为战士们强大的精神动力。指挥部的墙壁上、潮湿的战壕中、忙碌的野战医院里……处处都能看见这两张稚嫩的笑脸。许多战士甚至在画前宣誓:“为祖国的孩子而战!”这份力量更跨越地域,向世界传递出中国的和平之声。时任国家副主席宋庆龄远赴维也纳参加世界人民和平大会时,与戏剧大师梅兰芳手捧一摞宣传画沿街散发;欧洲一家杂志社将其选为杂志封面,单期发行量30万册。从1952年到1959年,宣传画先后印刷11版,总发行量突破1000万张,还有数以千万计用此画为背景制作的纪念品,如明信片、搪瓷缸、茶叶盒、火柴盒、挂历等。
从抗美援朝时期点燃的强大力量,到如今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我们热爱和平》宣传画早已超越艺术本身,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一种精神的传承。而那份对和平的珍视、对祖国的热爱,也将如同画中的笑容一般,永远鲜活。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档案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