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代表履职>

奔跑在预算审查路上的追光者 ——记上海市宝山区人大代表杨镇

作者:曹健 编辑:崔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31

身为连任三届的上海市宝山区人大代表,宝钢股份能环部首席工程师的杨镇既是技术专家,也是群众身边的“贴心代表”。从初任代表时的无措到如今的预算审查“行家”,从车间“设备神医”到群众信任的“代言人”,杨镇的履职之路恰似一场马拉松——有起步时的踉跄,有中途的疲惫,更有突破极限后的从容。在这条融合着钢铁温度与民生厚度的赛道上,她以执着与坚韧,书写着一位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

初入赛道,在迷茫中寻找方向

“当选人大代表那天,我正在调试转炉煤气柜压力传感器。我前期作为候选人,只有履职的一腔热情,但对具体该怎么做代表的工作并不是很清晰,就像马拉松跑者不知道‘补给站’在哪,不知道‘每公里该如何分配体力’。”杨镇说。第一次参加人代会,她带了三个笔记本,默默记录了许多,但未能提交一件建议。看着老代表就民生议题侃侃而谈,她既敬佩又焦虑:“他们像经验丰富的跑者,总能找到最佳节奏;而我连‘呼吸法’都还没掌握。”

第一次参加联系选民活动时,一位居民向杨镇反映路灯损坏的问题,她原以为是举手之劳,却在跟进中发现涉及的部门权责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再见到那位居民,对方笑着说:“灯修好了。”但她清楚这不是自己的功劳。“那种无力感,比解决不了技术难题更深刻。”

年终总结会上,看着其他代表厚厚的履职记录,她第一次自我怀疑。直到一次代表培训,她才在迷雾中看到了曙光。“代表履职不是百米冲刺,而是持久战,找到自己的节奏最重要。”老师的话点醒了她。她将“预算审查监督”领域作为自己今后的履职关注重点,在预算专项培训结业发言时,她对代表履职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当人大代表前,我以为提议案建议是主要的,现在知晓预算审查也是人大监督的‘重头戏’。这件事和我的专业有相似之处,有挑战,我愿意参与。”这番直爽赢得老代表认可:“预算审查就像察看设备图纸,要懂结构看逻辑,你能行。”

找到节奏,在专业赛道上加速

预算审查于杨镇而言是全新的“技术赛道”。她直言最初看预算报表如读天书。但她有跑者的韧劲——别人用一倍时间,她花三倍;她的手机备忘录里记满相关问题,抓住一切机会,见缝插针地请教专业人士。

“看账本要像检查设备隐患,数字异常就是故障信号;追根溯源,每笔支出必须有政策依据。”在老代表指导下,杨镇渐入门道:将财政预算比作“钢铁厂的能源系统”,一般公共预算是“主管道”,政府性基金预算是“支干线”。

在做了充足准备后,杨镇投入了自己的履职首战。20余名代表分组模拟审核50多个部门预算。她所在组负责审查教育、民政领域的预算,仅教育经费中的“人员”“公用”“项目”就被细分为三十多个科目。为核实某小学“信息化设备采购”预算的合理性,她带组员查资料、做比价,梳理数据逻辑。座谈时,她直言不讳地指出预算列支中的不合理处。实训结束,财政部门的同志感慨:“人大代表像审计员一样‘较真’,明年编预算得更细致。”

直面瓶颈,在困惑中寻求突破

当履职渐入佳境时,压力也悄然而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增设养老服务中心、缓解停车难等许多问题都涉及资金调配与政策安排,而区级财政能力有限,许多现实困境难以迅速化解。“一位阿姨几乎每周都来代表联系点询问加装电梯难点问题的推动情况,我每次都只能耐心解释‘正在协调’。”杨镇声音低了下来,“看着她眼中的期盼渐成失望,我感到十分愧疚。这件事涉及多方面,多层次,但无论多难、多久,我一定会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案。”杨镇说。

交通大整治期间,“停车难”成为突出矛盾。她实地调研后,提交设置夜间临时停车位的相关建议,推动相关部门系统收集交通数据、制定规划。那段时间,她奔波于车间、人大、社区,最迷茫时,她一度期盼任期早点结束。“觉得自己既无力完成代表履职,也难以兼顾本职工作。”老代表点醒她:“你总想着一个人冲刺,却忘了人大代表履职是‘团体赛’。”她豁然开朗,主动融入代表小组的协作之中,社区代表深入收集民意,企业代表聚焦职工权益保护,而她则从预算和政策角度寻找停车问题的破解之道。通过多方共同努力,20余条道路实现夜间分时段停车,多个停车共享项目得以实施,其他缓解小区停车难问题的措施也顺利得到落实,惠及周边众多群众。

“那一刻我才明白,代表履职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团队协力。”杨镇回想起在跑道上互相激励的跑者,心中逐渐释然:“履职如长跑,无需时时在前,重要的是与同伴并肩。”前行,在平衡中从容奔跑

领悟“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后,杨镇突破瓶颈、重拾节奏。她不再苛求解决所有问题,而是专注能做之事;不再追求一鸣惊人的建议,而是坚持“从细微处推动”。预算审查中她目光愈锐,发现某部门预算资金分配存在“平均主义”,她用工程机械比喻:“给不同管道送气,流量相同肯定不合理。”她建议该部门调整方案,使预算更合理有效。

杨镇在工作中积极联系选民,“要把各种联系群众的活动用足用好,利用一切机会收集诉求。” 她推动菜场设置与标准化建设、解决居民买菜难,一系列居民身边的“小事”在她推动下逐一得到落实解决。一次买菜,摊主塞来一把自种青菜:“杨代表,尝尝。”这些温暖瞬间,支撑她不断前行。

如今,她将工作与履职完美融合——以工程师的严谨守护“钱袋子”,更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温暖人心。在这条融合钢铁硬核与民生温度的赛道上,她仍在不断奔跑。因为真正的履职,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