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搭起“连心桥” 履职尽责奏响“和谐曲” ——昌吉市探索“由民做主”基层治理模式纪实
作者:白丹 编辑:白丹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1-04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一场以人大代表为主角的基层治理实践,正悄然重塑社区的运行逻辑与居民的日常生活。
秋日午后,昌吉市延安北路街道柳树巷社区粮泰小区党群服务驿站内暖意融融。68岁的宋学明刚理完发,正与老邻居们围坐畅谈。“这个驿站能落地,多亏了人大代表帮我们发声!”他感慨道。而在驿站会议室内,几位市人大代表正与社区干部一同梳理居民建议清单——这已成为闭会期间代表履职的常态。
这个充满烟火气的场景,正是昌吉市人大依托“代表之家”平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一个缩影。2024年以来,昌吉市人大常委会系统推进“家站点”迭代升级,在全市打造了35个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着力构建“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评”的闭环机制。
“代表履职是否到位,关键看能否精准对接民需。”昌吉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主任王兰介绍,市人大建立了代表“七带头”“十个一”履职清单,并创新设立“代表流动服务岗”,推动代表“下楼出院、上门入户”,将履职阵地前移到群众身边。
市人大代表李军在走访中发现,经过改造的粮泰小区存在“冬夏活动空间失衡”问题。他通过代表建议“直通车”机制上报,推动10万元“微实事”专项资金落地,将闲置澡堂改造为多功能党群服务驿站。“从发现问题到形成建议,再到跟踪项目实施,人大代表全程参与,确保民生诉求不落空。”李军说。
面对老旧小区物业管理难题,人大代表的推动作用更为关键。在柳树巷社区,代表们通过专题调研形成《关于推行社区自主物业的建议》,推动社区成立公益性物业公司。该公司由居委会主任依法担任法人,人大代表作为监督员参与运营,形成了“居民决策、社区执行、代表监督”的良性治理格局。
同样的变革也发生在北京南路街道毛纺厂社区。针对流动摊贩治理难题,州、市两级人大代表联合开展“代表巡街”活动,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推动街道引进第三方建设“虹织邻里集市”。如今,这个拥有68个标准化摊位的集市不仅解决了占道经营问题,还专门设置了3个爱心摊位,彰显了基层治理的温度。
从黑龙江来昌吉经营水果摊的芦胜杰是这一变化的受益者。“过去四年东奔西跑,现在终于有了固定摊位,”他感慨道,“人大代表不仅帮忙协调摊位,还推动减免租金,让我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包容。”
为确保代表履职常态长效,昌吉市人大建立了“提出、交办、办理、反馈、评价”的全链条工作机制。每季度组织代表向选区选民述职,定期开展建议办理“回头看”,并将履职情况纳入代表年度考核,真正实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如今,昌吉市正以全市100个“家站点”为枢纽,持续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主任王兰表示,将继续强化党建对人大工作的政治引领,完善代表履职保障机制,推动代表作用发挥与基层治理需求深度融合,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昌吉篇章贡献更强大人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