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省市人大>

无锡:锚定高质量发展坐标 人大专项执法检查护航科技创新发展

作者: 编辑:赵佳敏 来源:江苏人大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07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江苏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作出重要指示,明确要求江苏“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作为长三角重要经济城市,无锡近年来锚定“全力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的目标,协同推进创新驱动和产业强市“两大战略”,2024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4%,连续12年位居全省第一。在此背景下,《无锡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一条例一决定”)作为无锡推动科创与产业融合的引领性法规,其贯彻实施效果直接关系高质量发展成色。

今年8月至9月,全市科技创新领域迎来了一场覆盖全域的“法治体检”——市人大常委会就“一条例一决定”贯彻实施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这场专项行动,是无锡市人大常委会紧扣中央和省市委部署、服务发展大局的关键举措。10月29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了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

人大主导推进

构建全链条闭环监督工作体系

作为2025年监督工作的“重头戏”,无锡市人大常委会早在4月就启动了执法检查的筹备工作,由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经济工委牵头,联合市科技局、工信局梳理科创领域突出矛盾和问题;5月,执法检查工作方案经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六十一次主任会议审议通过;8月1日,方案正式印发至市政府办公室、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市发改委、教育局等13个相关部门,以及各市(县)区人大常委会、无锡经开区人大工作联络委,为检查工作划定“路线图”和“任务书”。

在此次执法检查中,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发挥主导作用,通过“高位统筹、全域覆盖、全程联动”的工作模式,确保检查工作走深走实、精准高效。

高位统筹组织,强化领导保障。检查工作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统一领导下开展,设立5个执法检查组,由常委会领导分别担任组长,成员涵盖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并特别邀请科技领域专家参与,形成“领导带队、代表参与、专家支撑”的专业检查队伍。

细化节点推进,确保检查实效。8月7日,执法检查动员部署会召开,明确要求聚焦制约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的堵点卡点,坚持问题导向,形成“执法检查+报告审议+问题清单+督促整改”的全链条监督闭环。会上,市政府及市科技局、工信局等部门汇报了“一条例一决定”实施情况,同时通过代表履职平台向全体市人大代表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8月下旬至9月上旬,5个检查组先后赴江阴市、宜兴市、新吴区、滨湖区、经开区、锡山区、梁溪区、惠山区等地开展现场检查,聚焦工作责任落实、创新主体培育、科创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营造、产业创新发展等六大关键环节,全面了解掌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重点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工作态势。不同于常规调研,此次检查直指一线,检查组深入科研院所、科创园区、科技企业,既看“高大上”的实验室建设,也问“接地气”的企业研发投入;既召开政府部门座谈会了解政策落实,也与企业负责人、科研人员面对面交流堵点难点。从太湖湾科创带的新型研发机构,到梁溪科技城的空天产业项目,再到高新区的集成电路企业等,检查足迹覆盖无锡科创和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实现“各板块整体覆盖、创新重点环节全面关注”。

聚焦成果转化,夯实报告基础。9月,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经济工委汇总5个检查组情况,结合前期征集的代表意见和部门汇报,起草执法检查报告。报告初稿经多次征求各方意见、反复修改,于10月15日经市人大常委会第七十一次主任会议讨论通过,为后续常委会会议审议做好准备。10月29日,执法检查报告正式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11月相关审议意见将送市政府研究办理,形成“检查—审议—整改—反馈”的监督闭环。

科产融合见成效

“一条例一决定”激活发展新动能

执法检查结果显示,“一条例一决定”实施以来,无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2024年,无锡在《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中科创指数跃居全国第13位,较上年度提升3位;全市营收超2000亿元的产业集群达7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居全省第一。

创新布局持续优化,平台载体能级提升。“一带多城”创新格局初步成型,以太湖湾科创带为引领,梁溪科技城、蠡湖未来城等8个科技新城协同推进,惠山高新区、滨湖高新区成功获批“省级高新区”。实验室体系建设成果丰硕,建成全国重点实验室4家(数量全省第二)、省重点实验室5家、市重点实验室78家,太湖实验室正全力争创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实现“465”产业集群全覆盖,40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孵化企业近700家;“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孵化体系不断完善。

创新动能加速集聚,企业梯队不断壮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部署实施科技攻关计划项目845项,诞生申威8A处理器、薄膜铌酸锂光子芯片等一批重大成果;60家市级创新联合体集聚646家创新主体,凝练技术攻关方向442个。企业分层分类培育机制见效,2024年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达14010家,为2021年的1.96倍;高新技术企业7341家,为2021年的1.59倍;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至343家(全省第二),6家企业跻身“中国独角兽”。科技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600亿元,与全国首批12家高校未来技术学院实现合作全覆盖。

产业创新纵深推进,发展质效稳步提升。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网联”成效显著,2024年新增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4家,智能制造发展指数达142(全省第二),成功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新兴产业集群壮大,“465”现代产业集群培育深化,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集成电路产业等品牌影响力增强。未来产业布局提速,2024年“5+X”未来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梁溪区空天产业、新吴区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入选首批省级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

锚定问题再出发

以法治力量破解发展堵点

10月29日召开的无锡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科技创新“一条例一决定”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报告既肯定了无锡科创工作在全省、全国的领先地位,也直指其与“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目标间的差距,如科创企业集群规模不足、高能级平台突破有限、科产融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部分新型研发机构依赖财政补贴、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最后一公里”未通等现实堵点亟待破解。

在当天会议期间召开的列席代表暨市民代表座谈会上,市人大常委会相关工委(室)、市人大代表、市民代表等多方就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发展进行了讨论。极电光能公共事务总监胡兰建议,无锡应立足集成电路、新能源等传统优势产业根基,在政策规划中既要布局未来产业,更要引导优势产业通过技术迭代巩固领先。面对当前晶硅光伏面临产能过剩困境,钙钛矿技术作为破局关键,亟需政府加大应用场景培育,通过补贴激励投资方试用,助力企业在商业化中优化技术产品。江苏菲沃泰纳米科技副总经理冯国满则从资源保障维度提出,政府需确保项目激励政策落地见效,搭建全市统一科技创新资源云平台,整合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的科研设备与实验室资源,释放创新动能;积极推动产业生态融通,实施链主企业创新开发计划,鼓励龙头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创新场景,组建跨企业、跨学科的创新联合体,实现域内资源“一盘棋”共享。

针对问题与建议,市人大常委会相关工委负责人明确表示,将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压实重点部门、板块、园区的创新责任,既要培育“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也要扶持“铺天盖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产业发展上推动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同时优化创新环境,强化人才金融支撑,提升政策含金量与辨识度。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将以此次执法检查为契机,锚定科创高地建设目标,高质量编制科技创新“十五五”规划,在高能级创新平台锻造、高成长科创企业培育、高水平技术攻关、高效率转化体系搭建、高品质创新生态优化上实现突破,加速科创与产业深度融合。

此次执法检查既是对科创政策实施的“全面体检”,更是人大以法治监督护航发展的生动实践。随着后续整改推进,无锡将进一步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堵点,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挑大梁、走在前”筑牢法治根基。